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长城脚下,他建起民俗博物馆 ——只为留住历史的痕迹
2018-06-12

记者 杜楠 程学水 摄影报道

陈志先一直觉得,老物件会说话。52岁的他从抚宁区台营镇河口村走出来,成为一名企业家后,又回来了。带着多年搜集的各种老物件,他成立了志先民俗博物馆,“父辈、祖辈用过的东西,让年轻人见识见识,别忘了。”

抚宁城北40公里处,长城脚下、大山环抱的河口村环境幽雅。位于村西的博物馆蓝顶白墙,掩映在天空和绿树之下,古色古香。伴着栗子花香推开古朴的大门,青砖屏风、红木桌椅带着参观者穿越到另一个年代。

22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大致分三部分。生活区主要展示清代到70年代之间的民众生活用品;生产区主要展示清末、民国年间的生产劳动工具;文化区主要展示70年代以前的文化生活用品。

进门右转是两台电影放映机,投影屏幕上正播出的《巧配鸳鸯》让时光倒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没有彩色电视的年代。要是哪个村儿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坐不住了。本村人早早吃了饭,带着小板凳占个好位置,外村的呼朋引伴一起来。陈志先轻轻拍了拍放映机:“小时候村里放电影,散场了也不想走,放映员收拾东西,我瞅着放映机看稀罕,现在可以看个够了。”

电唱机吱嘎一响,一段越剧咿呀响起;一人高的立式照相机花了5000多元,软磨硬泡才从镇上一位老摄影师手中买入,黑黑的镜头不知记录下多少人的面庞;柳编的针线筐好像就是小时候姥姥家炕头那一个,黑白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谁家能有一台可神气了,谁会想到这么快就成了“老古董”......

转个弯,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生产、生活工具。一侧火炉一侧箱子的剃头挑子,花了一年多时间才买到这么一个品相好的;点葫芦式播种机让人感叹祖辈人的智慧,难得一见的锔锅锔碗工具、鼓风机、织布机……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这1000多件展品是陈志先多年的收藏,农村长大的他,对故乡有说不完的深情。曾经记忆里的一切慢慢湮灭,他觉得特别可惜。这些老物件将流失的欢乐和岁月唤醒,他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从去年开始筹划、施工、装修,总投资超100万元,这座私人博物馆终于建成,将免费对市民开放。重现过去生活场景,让年轻人不忘历史,走出更好的未来,就是陈志先的期待。

 75243669793689950.jpg

235745197417681944.jpg

397400380878051036.jpg

551139243450488243.jpg

646416130121205994.jpg

786231213688443919.jpg

857519468947782937.jpg

918390467863346913.jpg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