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产业带动,脱贫有底气
2018-07-09

记者高扬 王宁

见到王文相时,正是午后气温最高的时候。徒步绕过盘旋的土坡,顺势而上,他来到穆杖子村北的一处矮山顶上。烈日下的苹果树被晒得有些发蔫,王文相爬上水塔,旋开放水的开关,缓流的清水给果园的树苗们解了渴。

每天早上7点出门,王文相要在山上忙活8个小时,剪枝、浇水、除草……他的工作就是做苹果树的“护工”。浇完了水,汗也浸透了衣衫,王文相坐在山顶上吹吹风,望着满山日渐繁茂的果树,尽管每日劳作辛苦,但他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去年,61岁的王文相一家,凭借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和在果园打工所得的工资,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文相一家是如何脱贫的?这还要归功于穆杖子村发掘荒山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种植的有效带动。

依托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青龙三星口乡穆杖子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吸收村民以实地入股,将土地合理流转,集中种植。“按照土地的品级不同,农民土地以每亩800元、500元、300元标准入股,合作社在每年给付土地租金的基础上,把利润的15%用于分红。”穆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明说,这样,就集中把村里丰富的荒山利用起来,用于建设果品种植基地,通过保底加分红的方式,实施脱贫致富项目。

家里一共5口人,流转了6亩多地,每年能有3200元的稳定收入;在合作社的果园里打工,每天工钱80块,从3月到11月末的劳作期,自己的工资能拿到1万块;算上孩子在外打工获得的部分收入,王文相给记者大致算了算,去年一年家里的收入超过了2.1万元,在合作社所有社员中收入最高。

“这些苹果树栽了3年多,还没到大量产果的时候,再过两年果园产生效益后,我还有按股分红呢!”交流中,王文相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果园里的树苗们快点长大。

“享有土地租金、按股分红资金、合作社打工工资,社员实现了由农民向股东的转变,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仅农民到合作社打工‘赚钱’一项,收入就增加了5000多元。”王文明介绍道,合作社吸纳了110户贫困户加入到林果种植中来,占全村所有贫困户总数的62%。

两年多来,穆杖子村林果基地通过流转土地而来的2000多亩荒山上,已经栽植5万多棵苹果树、山楂树和板栗树,原有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经营粗放的状况逐渐改变,也探索了一条解决当地因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问题的路子,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林果产业扶贫让“荒山”变“金山”,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正筹划实施万亩农业生态园综合开发项目,除了带动农民实施标准化种植外,还将引进果品深加工企业,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林果资源。

在木头凳镇木头凳村,这里的生姜种植初具规模。

“气温在18度至25度之间,生姜才会生长,家乡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生姜,对比山东,青龙的基地种得虽晚,但收得早,个头和质量都很不错。”2015年,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周景丰回到家乡,投资创办了绿源泓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1000亩蔬菜基地和400个蔬菜大棚,带领乡亲们发展生姜、有机菜花、长葱等蔬菜种植。

去年,55岁的谢颜秋将家里的3亩地租给绿源泓达公司种植生姜,按照每亩地1000元的租金计算,她每年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7年前,丈夫突发脑出血,为了治病,家里欠下了6万多元的债务,谢颜秋全家成为村里“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每年仅靠种玉米获得的微薄收入无以支撑全家的开销。

如今,勤劳的谢颜秋来到绿源泓达公司成为一名生姜管护工,每天能拿到60元的固定工钱,算上低保、分红等,全家一年也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对比之前,现在的生活压力缓解了很多,每月有固定收入,生活不咋发愁了。”谢颜秋说。

2017年,绿源泓达公司与木头凳村、杨树窝铺村等4个村的7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按照每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股资金的10%先期分红,带动了2330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有多年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从事农产品批发的经验,周景丰利用从商资源,将青龙基地生产的蔬菜运输到北京销售,这样就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菜农销售难问题,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2017年,公司销售生姜、长葱等蔬菜2000多万斤,还注册了品牌商标,年销售收入超过1300万元。

对于周景丰来说,回乡创业不仅仅是帮助乡亲脱贫、增加收入,更是希望通过建设蔬菜基地,采取“市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改变家乡传统的种植思路和结构,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壤、空气、水质等自然环境优势,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

以木头凳镇为中心,周景丰计划将生姜等特色蔬菜种植辐射到周边的大巫岚、凤凰山、干沟等乡镇。“有了特色主导产业,才能让更多老乡在家门口富起来!”周景丰说。

产业带动,让扶贫更有底气。依靠特色产业实施“造血式”扶贫,青龙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产业、畜牧产业、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手工业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仓储加工业等“八大富民产业”增收支柱作用显著。

近年来,青龙实现了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多重覆盖,其中,林果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人均3亩果、收入超4000元”目标;培育龙头企业60家,每村至少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扶贫产业体系;创建2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化、规模化开始起步,具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里程碑意义的农旅综合体即将开园;建成全县首家现代扶贫纺织园区,新增手工业项目44个,有效激发了创业活力,活跃了市场思维;冷口温泉度假区核心区即将建成,26个村列入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花厂峪、龙潭等乡村旅游项目势头强劲,构建了全域旅游目的地雏形……

产业扶贫催生了乡村发展新动能,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更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眼界视野和自我发展意识。

青龙西南、长城脚下的三拨子乡韩杖子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这里正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2016年4月,韩杖子村启动实施手套加工项目,注册成立韩杖子服饰有限公司,为贫困群众提供劳作平台和技术支撑。

“发展特色手工业鼓励广大村民在农忙空闲之余主动参与,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推动村内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市公安局驻韩杖子村第一书记杨永记介绍,韩杖子服饰公司经济效益覆盖全村贫困户42户,每年户均分红在1100元以上。2017年,企业实现分红4.9万多元,人均受益470多元。

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是龙王庙乡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以粘豆包为主的满族特色系列食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将杂粮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相融合,龙王庙“中国粘豆包之乡”的名号已享誉全国。

双合盛公司总经理张全利介绍,目前,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职工已占一线员工的五分之一,贫困户职工年工资收入可超过3万元。2017年,企业吸纳扶贫整合资金320多万元入股,每年派发红利30多万元,直接带动龙王庙、祖山、官场等三个乡镇800余户贫困人口脱贫。

“上了班的人和不上班的人就是不一样,以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进入厂子之后,整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一样了,每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农村也有班上,有了挣钱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忙碌并快乐着。”年初,双合盛公司组织了一次职工征文比赛,在这里就业的乡亲们一字一句地亲手写下了就业后的切身感受。

“企业通过直接吸收就业、技术培训扶持、教育资助这些方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乡村脱贫,但最终目的还是提升老乡们的生产素质和致富能力。”作为企业管理者,张全利想得更长远,不仅要回馈家乡助力脱贫,还要帮助更多的乡亲特别是贫困户改变现有的生活面貌。

“真正的脱贫要在思想上有改变,过上好日子要有行动。到车间去看看,你会发现,老乡们到企业当工人,用双手创造财富,如今,个个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更有干劲。”张全利说。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