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头条 > 文章详情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5000亿
2018-07-19

微信图片_20180719103942.jpg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主引擎,青岛制定出台《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

    《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即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10大海洋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等4大领域发展水平,实施海洋新动能培育、重点区域率先突破、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放管服”综合改革5大支撑保障工程,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努力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生力军。

    争取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1%,形成6个产值(收入)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8年,基本构建起海洋创新动力强劲、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战略性转变。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世界知名海洋城市媲美,特色鲜明、创新强劲、活力彰显、文化浓郁、环境优美、全面开放的国际海洋名城。

    “10”大产业发展行动

    加快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海洋交通运输、海工装备、滨海旅游等海洋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新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以世界一流港口为目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设港航贸易、交易、金融等功能性平台,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提升航运服务能力,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打造智慧高效、绿色高端的国际化强港。到2022年,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8%。

    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国家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主攻核心设备国产化,增强海洋高端装备和关键系统创新研发能力,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机构和关键设备、仪器仪表、核心部件配套企业,提高地方企业配套率,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打造综合性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到2022年,全市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10%。

    以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防腐防污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工程用高端金属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到2022年,全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0%。

    以集团化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提升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施工水平,更多承接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到2022年,全市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以精品旅游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以打造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发展多元化旅游业态,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融合创新旅游、服务输出旅游等五大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打造“游在青岛”品牌。到2022年,全市滨海旅游消费总额达到26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以现代养殖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以智慧海洋为引领,提升现代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水平,高标准建设“蓝色粮仓”,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食品名城。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促进渔业与加工、物流、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渔业“新六产”。到2022年,全市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40亿元,年均增长8%。

    以绿色环保为重点发展海洋化工业。以海洋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基础化学原料、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等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展盐化工循环化改造,实现盐化一体化绿色发展。到2022年,全市海洋化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加快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发抗病毒、降血糖、心脑血管等绿色、安全、高效的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生物新材料、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建设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20%。

    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加快海水淡化专用膜及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自主研发,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到2022年,海水淡化产能提高到50万立方米/日。

    大力发展现代涉海服务业。以涉海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为重点,推进青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试点,做大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等专业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各类涉海重大会展项目,加快培育大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到2022年,全市涉海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微信图片_20180719103955.jpg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记者们采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4”大领域提升行动

    海洋科技创新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组织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使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海洋特色文化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海洋教育,普及海洋文化知识,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扩大海洋文化交流,做强“帆船之都”品牌。

    海洋生态文明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实施“美丽海岸”“蓝色海湾”等生态治理工程,完善海洋保护制度,建设美丽青岛。

    海洋对外开放提升行动。抓住上合组织峰会在青举行办的重大机遇,发挥办会效应,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对外经贸层次,加强更广泛的海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化水平。

    “5”大支撑保障工程

    海洋新动能培育工程。在海洋中高端消费、创新、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和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智能化水平。

    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工程。加快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每年谋划一批大的海洋产业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统筹布局建设海洋特色园区,培育壮大涉海创新企业,提升涉海大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工程。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依托国家级新区政策优势,突出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着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提升高端产业集聚水平。到2022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青岛红岛经济区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着力培育面向海洋的科技服务产业。到2022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0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超过35%。蓝谷核心区突出创新创业功能,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等重大项目,集聚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争创海洋科技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高地。2022年,聚集涉海科研机构50家以上,海洋及相关领域人才总量达到4.3万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着力构建“海洋+医疗康养”“海洋+健康创新”“海洋+休闲健身”产业链,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到2022年,实现涉海产业产出200亿元。

    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加快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

    涉海“放管服”综合改革工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进优化政务服务,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涉海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转自:湛江新闻网

编辑:刘福庆 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