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康美思
孤山子村位于青龙马圈子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由青龙满族自治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土资源局联合帮扶。马成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精准脱贫,让昔日的贫困村彻底变了样。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要先行。只有解决村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难题,才能筑牢精准扶贫根基。
在距离孤山子村村民中心1000多米的深山中有一座塘坝,是全村用水的源头。马成华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县水务局争取30万元资金对塘坝进行了除险加固。马成华说:“因为这个塘坝,是整个这一条沟里两个村民小组的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包括灌溉用水、饮用水、地下水,当时是非常非常危险,争取资金把它进行除险加固之后也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
加固了塘坝,村民用水得到了保证。但是马成华并没有闲下来,他决定充分利用塘坝的蓄水资源开发引水上山工程。在这个基础上,工作组又建了7个扬水站。这7个扬水站覆盖了村里800多亩果园,完全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对果园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马成华还积极争取资金26万元,铺设自来水管路7.3公里,解决5个村民小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在做好帮民解难工作的同时,马成华着力谋划长远发展蓝图,既注重“输血”又强化“造血”。“发展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村民‘造血’功能,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马成华说。
依托村集体原有1000亩果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果园承包纠纷问题,马成华带领工作组通过查资料、找证据、寻律师,使果园重归集体,并成立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孤山子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更新优良树种,配置基本灌溉设施,打造千亩生态果园。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全村农户,预计人均增收500元。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马成华将该村2015年37万元的扶贫羊项目变更为扶贫猪项目,村民自筹19万元,共养猪400头,人均增收500元。同时,在各项工程建设中,优先使用村内劳动力100余人,人均增收900元。
村民有了稳定的产业,马成华又积极联系交通、财政等部门,争取资金69.3万元,硬化全村主干路3.5公里;协调资金24万元,增设村民活动室,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争取扶贫资金27.6万元,安装路灯221盏,实现村庄全部亮化。
村民郎玉侠指着宽敞的文化广场告诉记者,原来这地方就是一个破土道,堆得乱七八糟,现在广场整得挺好的,村里人吃完饭没啥事儿了,都上这活动活动,唱歌跳舞,扭秧歌,我们也享受一下“夜生活”。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系列帮扶措施让昔日的孤山子村一改往日景象,焕发新的生机。“我觉得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只要你真正地从百姓角度出发,真正理解百姓的需求,就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好,让老百姓无论是精神还是生活上,真正实现彻底脱贫。”马成华说。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