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鸽
当你年近八旬时,是否仍会为社会作着奉献?77岁的退役军人周烈喜心里有个几十年不变的回答:“部队学到的本领,一辈子都要拿来为群众服务。”
在部队,周烈喜的工作是修理飞机和医疗设备,他技术过硬,被大家称为“万能技师”。退休后,他用这手“绝活”,为同事、邻居和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义务维修,一干就是30年。
部队练就的军人本色,让周烈喜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永远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
修飞机的“万能技师”成了小区“义工”
7月13日,在海港区红警里小区的家里,周烈喜戴着眼镜,正拆修着一台邻居送来的电磁炉。
老人干活儿一丝不苟,但坐在椅子上的身形已不再挺拔,耳朵听力也差得厉害。
很少有人知道,在部队工作时的一次过度劳累,使他的耳朵从那时就出现了损伤。
1960年,周烈喜走进军营,成为一名海军的飞机设备维修技师,因为表现出色,两年后光荣入党。1975年,他转入驻扎在秦皇岛的部队医院和干休所工作,负责维修医疗器械。
无论在哪个岗位,周烈喜都认真钻研,吃苦耐劳,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得了不少表彰。
一次,周烈喜所在的单位进行设备改造,他日夜守在一线,噪音让他出现了耳鸣。医生建议周烈喜赶紧休养,他想也没想又回到了现场,“活儿没干完,我必须得在这。”
工程结束后,周烈喜的耳朵损伤严重,听力越来越差,到退休时,只能依靠助听器交流。
还在上班时,周烈喜已开始用业余时间,帮助身边人修理东西。退休后,他闲不住,谁家电器、家具坏了,只要跟他一提,他马上就给帮忙修理。时间一长,找他修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咱们修理飞机的工程师,现在成了大伙儿的义工啦,啥忙他都能帮。”
“别人有困难开了口,当过兵的还能不上?”
在红警里小区,一打听起周烈喜,几乎人人都能知道,“那人可好了,啥都会修,给大伙儿修家电,修路、剪树枝……”
这些年,周烈喜帮忙修理的物件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手电筒、玩具,全都手到“病”除。虽然是义务帮忙,周烈喜干起活儿从不糊弄。
有几次,为了帮邻居把手表修好,他干脆把老伴儿的手表拆掉,研究构造,遇到需要增补零件时,就自己掏腰包。
需要修理的东西样式越来越多,周烈喜的老伴就把下房改造成了工作室。
周烈喜的工作室里,有成百上千件工具,像个简易的维修工厂,有很多工具都是周烈喜自制的。“有的需要专门的维修设备,大伙儿只好拿到厂家去修,特别贵,我就自己做合适的工具,能给大伙儿省不少钱。”
听说有老人、残疾人家东西坏了,周烈喜还会经常上门去修理。
几年前,周烈喜接到了一个单位家属院几位老人的求助,请他帮助修电灯。“修灯这事谁都会,你就让他们找找附近的人吧。”老伴儿赵珍心疼他,想劝止。“人家开口就是有困难,这时候当过兵的人还能不上?”周烈喜骑上自行车,就去帮忙了。
周烈喜帮助居民义务维修的30年里,从没拒绝过他人的一次求助,只要有人喊他修东西,拿起手边的工具就走。
从有事找“周叔”到有事找“周爷爷”
这几年,周烈喜年纪大了,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但义务维修的事,却从没停下。
前几天,红警里小广场上坏掉的健身器材被人修好了,有居民把修理器材的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赞扬。
赵珍看到了这条信息,仔细一瞅蹲在地上的维修人,原来就是周烈喜。“他做这些事习惯了,只要别太累着,就支持他吧。”
因为听力和视力越来越差,周烈喜不能再修理手表那样精细的东西,老人开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干。
有段时间,他发现小区里来找他修门铃的人很多,想到可能还有更多人需要修门铃,就在门卫室的窗户上贴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着:“如需要修门铃,请打电话联系我。”最后,周烈喜修理的门铃达到几十个。
“这条小路是你家老周推着小车,搬来小石块给填平的。”“柳树枝条都是老周修剪的。”……赵珍经常从邻居口中,听到对周烈喜的称赞。
“他眼里有活儿,经常能发现哪有问题。别人都觉得他在做好事,但是他不把这些当回事,偷偷自己干了,也不会特意跟我提。”赵珍说。
这些年到底干过多少好事,连周烈喜自己也不记得了。寒来暑往,找他修理电器的人对他的称呼已经从“周叔叔”变成了“周爷爷”,而他依然坚持着为周边居民免费帮忙。
“学雷锋先进干部”“身边的雷锋”“学雷锋先进个人”……周烈喜家里的奖状成摞,提起这些,老人笑得腼腆:“都是些太平凡的事了,其实该去感谢的人是我,党和部队培养了我,给群众做多少事,也觉得不够啊。”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