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蔷 杜楠
如果说有什么是刻骨铭心的,87岁的姜国华会告诉你,“到现在还痛恨日本鬼子。”抗战爆发时他只是6岁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一场战争意味着什么。但家乡沦陷后的状况,大人们压抑、恐惧的面容,是姜国华心里难以磨灭的灰色印记。
如果说有什么是终身难忘的,当年口口相传的一首首抗日歌曲,在整个村庄阴云笼罩的低气压下带给姜国华的安慰和鼓励,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正因如此,那些儿时耳熟能详的歌曲在70多年后依然烂熟于心。
如果说有什么是特别担心的,随着自己的老去,这些歌曲面临失传,是姜国华最不能接受的。为此,他回忆、整理75首抗日歌曲并谱曲,将珍贵的历史留存,希望能把歌曲中的精神力量传给子孙后代。
一段传唱的战争记忆
大门两侧贴着歌颂党恩的对联,横批简单四个字“共产党好”;普通的五间平房,墙上挂着历任国家领导人的大幅照——7月27日上午,走进昌黎县新集镇小寨村姜国华家中,立刻能感受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拳拳之心。
年已耄耋,但姜国华精神矍铄,张口就唱了一段《抗日联军杀日寇》:“什么人不抵抗丢掉了沈阳城呀呼嘿,蒋介石不抵抗丢掉了沈阳城呀呼嘿!东北同胞遭了殃成了亡国奴呀呼嘿,抗日联军杀日寇救国救人民呀呼嘿!”一首歌唱完,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姜国华出生于1931年,这些至今难忘的歌曲是在1943到1945年间学唱的。当时十几岁的姜国华是儿童团成员,除了送鸡毛信、帮大人挖地沟等工作,姜国华最喜欢的就是学唱这些抗日歌曲。
当时的冀北大地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抗日歌曲广为流传,其中小部分是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的是抗日军民自发创作。语言通俗生动、质朴直白,曲调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朗朗上口。姜国华那时岁数小,脑瓜灵,一首歌学一两遍就记住了。“在学校老师教,地方部队教,偶尔经过的大部队也教。”年幼的姜国华学唱成瘾,家里来亲戚了也问:“你们那儿唱啥歌?教教我。”偶有大部队经过,住上一两天,姜国华特别爱找那些小战士玩儿,摸摸枪,掂量掂量手榴弹,再缠着小战士教一首村里没听过的歌。在时刻紧张的战争时期,这一闪而过的唱歌时光是姜国华最难忘的回忆。耳听心计,他学会了上百首抗日歌曲,经常悄悄地唱给村民听。
将口口传唱的歌曲搬到纸面上
抗战胜利后,姜国华依然时不时地唱一段,给大家讲当年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一晃眼70多年过去了,很多曲调他依然能完整地哼唱出来。几年前,他发现自己偶尔忘词,去问当年同是儿童团成员的村民,对方告诉他:“早忘了!一点儿想不起来了!”那时候,姜国华害怕了。随着经历过抗战的老人们故去,会唱抗日歌曲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抗日歌曲濒临失传。
姜国华决定做些什么。“当年的歌曲口头传唱,那我就整理出来吧,保存到纸面上。”2015年2月,为了留住历史,同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姜国华开始回忆、整理抗日歌曲。搜集整理,推敲歌词,逐歌定调,他把记忆中的歌曲一首首记录下来;又自学简谱知识,购买电子琴,一点点试音,将脑海中原汁原味的旋律还原。
毕竟岁数大了,有时难免忘词。姜国华的办法是回忆学这首歌的场景。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首歌,姜国华清楚记得,有一次大部队经过,在村里住一天,文化教员是一个小战士,将歌词、歌谱都写在黑板上,教孩子们唱。“那时八路军土得呦,鞋子绑带的,可小战士站得笔直,腰上系武装带,拿着教鞭敲黑板,一句句教,特精神。”这首歌学了两遍姜国华就记住了。如今他回忆着当时的场景,一气呵成将词曲记录下来。
在这样的坚持下,到2015年8月,姜国华整理了56首抗日歌曲。此后他继续回忆,到今年6月又整理出19首,共75首抗日歌曲装订成册。
两册歌本记录下当年历史
翻开这两本姜国华视为宝贝的歌本,仿佛翻开一段尘封的岁月。歌曲内容非常丰富,有记录史实的《可怜潘家峪的人》《日本鬼子来到曾家湾》;有鼓舞士气的《坚决把日寇消灭净》《叫老乡快武装》;还有动员抗日、后方支持、控诉日军暴行、歌颂八路军等各种内容。姜国华曾购买10多本抗日歌本,没发现一首自己记录的歌曲收录其中,他更确认了自己整理歌本的价值。
歌本装订成册后,姜国华的心放下一半。这两年他一直打听,希望有一个地方接收歌本,了却心愿。27日上午,他将歌本双手捧起,交到随记者同行的市政协文史馆工作人员手中——歌本将在文史馆保存,姜国华一下子轻松了。
“这些歌很通俗,反映了战时真实情况、场景,那歌词一说老百姓都懂。”姜国华说,在有生之年能抢救下这些歌曲,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他安心了。歌本是当年历史的印记,从这些歌曲中能真切感受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历史的硝烟散去,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过往场景不应被忘记。他希望这些歌能流传下去,让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编辑:郭小溪
实习编辑:翁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