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磊
大红色封皮的献血证,摊在桌子上,一共17本。
四四方方、薄薄的小册子,经过12年的累积有了厚度,它们是这个和“热血”有关的故事最好的记录。
2006年的一天,卢龙农民李福军第一次登上采血车,献出400毫升“热血”;12年后,他个人献血量超8000毫升,还影响带动村庄的村民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之中。
“采血车每年来村两次,最多时能有50多人献血,大伙儿意识到这是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益处的大好事。”8月4日,和记者提起村民们献血的热情,李福军满是自豪。
42岁的李福军是卢龙县蛤泊乡头百户村最早献血的人,第一次献血在2006年。
“那时候我开大货车,全国各地跑,总能在路上碰到出车祸的,血哗哗流了一地,人说没就没了。”那些因失血过多丢掉性命的车祸伤者,让李福军萌生了献血的念头,“捐血能救命啊。”
当时,县城没有采血车,李福军只能去市区。从村里到市区没有直达车,要在昌黎倒一趟车,他每次都早早出门,赶在上午10点前到达市中心的采血车,体检、采血、再坐车回来,赶上地里有农活儿,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一折腾就是一天。
“每次400毫升,一年两次。”往市区跑的次数多了,他和采血车上的工作人员都混熟了,闲聊时说起路上奔波花费的时间,他感叹道:“要是采血车能开到我们村就好了。”
工作人员问他:“村里献血的人多吗?可以请示领导把采血车开进村里。”李福军高兴坏了,可转念一想又泄了气,“大伙儿愿意主动献血吗?”他心里也没底。
医学常识匮乏,消息闭塞,献血对村民们来说可是个新生事物。当地还流传着“一滴血十只鸡”的说法,很多村民认为献血伤元气,有抵触情绪,让他们接受献血并不容易。
李福军逢人就宣传献血的好处,并拿自己现身说法:“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对血液循环好,你瞅我,献血这么多年,啥毛病都没有,一年到头也不感冒。”
“献,车来了咱就献。”嘴上说着献,可采血车真的来了,有勇气登车的村民却很少,观望的占多数。看到这种情况,李福军就发动家人、亲戚和一些关系不错的村民带头献血,“他们一看别人献了,没事儿,也就慢慢能接受了。”
“最开始打电话一个个喊,扭扭捏捏不愿意来,现在广播一响,人都聚过来了。”让李福军欣喜的是,采血车进村这三四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抵触到主动走上采血车,农闲时节,献血人数能有50多人,“采血车上午过来,一直忙活到下午才走。”不光本村村民,周边村子也有村民主动过来献血。
不光自己献血,很多村民带着家人一起献血,46岁的村民王志刚夫妇就是这样。“开始也不敢献,庄稼人总干重活儿,怕身体搞垮了。”王志刚说,是李福军让他打消了顾忌。“对自个儿身体好,还能帮助别人,挺好的事儿。”王志刚说,献血已成为一种习惯,目前他献血8次,妻子也献了6次。
如今,在李福军的影响和带动下,头百户村无偿献血已蔚然成风。李福军又有了更远的打算:发动周边村庄的村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壮大力量,去帮助更多有需求的人。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