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鸽
李源源现在任教的卢龙县燕河营镇中学,群山环绕,山风太大,经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
4月18日上午,从校园里迎着记者跑过来的李源源,瘦得像风里飘来的一支风筝,走得有点吃力。可是她满脸灿烂笑容,再也没有初次见面时,一肚子愁事的模样。
李源源知道,经过本报报道,小晴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捐款,为孩子筹集学费。
在卢龙县中学,秦皇岛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冷雪将1万元“秦皇岛晚报爱心基金”和9950元爱心读者捐款交到李源源手中,用于小晴上学。
李源源眼眶泛红,“谢谢,谢谢大家帮助孩子,帮助我。”
爱心款送到小晴师生手上
自3月20日开始,本报连续刊发了3篇报道,讲述了李源源和学生小晴的故事:燕河营镇西吴庄村16岁的女孩小晴,从没见过生父,生母也在她8个月时离家出走,把她留在了毫无血缘关系的养父家中。虽然小晴从小成绩优异,养父却未能供她上学。
李源源是小晴的小学老师,了解到情况后,一直资助她学习。去年,小晴公费考取了县里的高中,上学和生活费涨到每年1万元左右。李源源工资微薄,又赶上父亲生病、女儿刚出生不久,手头拮据,就四处跟亲戚朋友借钱,继续供小晴上学。
报道发出后,李源源和小晴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读者,大家纷纷为孩子捐款,想帮李源源一起资助小晴。爱心读者通过本报为小晴捐出9950元助学款。
“晚报爱心基金”也决定先期为小晴提供1万元的助学金,并将继续对她进行资助。
前些日子,李源源把大家帮助她解决了高中学费的事告诉了小晴,“孩子懂事,不告诉她我的难处,她都明白,平时基本不花一分零花钱。这下知道学费有着落了,更能安心学习了。”
李源源说,这笔钱让她们心里有了底,感觉孩子也开朗不少。头几天,小晴试探地问她,学校有公共电话,话费也很便宜,能不能把一些零花钱用在给她打电话上。
李源源听得心里又酸又甜,“别的学生都往家里打电话,她能往哪里打啊,就得打给我。以前连这都不舍得,但她肯定羡慕别人能打个电话,这是她知道我负担小了以后,提出的唯一一个愿望。”
“电话随时打给我,有事的时候打,想我了也打。”李源源告诉小晴。
小晴现在有了个“妈妈团”
李源源和小晴的故事结束了吗?没有。
在一起去往卢龙县高中看望小晴的路上,李源源拉着记者说:“后来发生的事,还没来得及跟你们讲,真把我感动坏了。”她有点神秘,“这次咱不光看孩子,我还想去她们学校找几个从没见过的人。”
中午,卢龙高中门口围满了学生家长,人群里,有人突然向还在东张西望的记者这边喊了声:“李源源!”
李源源循着声音奔了过去,“是徐老师吧。”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位笑呵呵的女士,两个人使劲儿握了握手,“谢谢你,徐老师,我不在孩子身边多亏你们了。”
原来,报道发出后,李源源还接到了不少住在卢龙县城的居民的电话,大家都表示,自己离小晴比较近,想帮她照顾孩子,有几位是卢龙县中学的老师,徐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我俩总通电话,前几天,徐老师带着孩子去买鞋,还打电话批评我,‘也忒粗心了,天都热了,还给孩子带大棉鞋。’”李源源笑着讲,“我就跟她说,在我身边我管,你身边你管,这段时间,就多麻烦你啦!”
随后,李源源又先后找到了小晴的班主任张老师和高二年级的董老师,他们都主动联系李源源,接过了照顾小晴的任务,“最近这次考试,孩子就数学考得不太理想,她的数学老师告诉我,没关系,我用课余时间多给她补补。”
“现在,孩子在高中有了个‘妈妈团’,有好多干妈在关心她呢。”李源源说,大家还在帮着申请免除小晴的一些学费,这些好心人和老师让她特别感动。
老师们特意打开一间空教室,让小晴和李源源在一起待上一会儿。接过助学款的李源源说,她会专门办一张银行卡,将所有钱款存入,记录每一笔开销,保证全部用在小晴的学习费用上。
小晴比上一次见面时明显高了,脸蛋红扑扑的,眼里透着自信,李源源告诉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记住大家的帮助,小晴使劲儿点了点头。
小晴要回自己的教室了,李源源跟了出去,孩子也正好回过头,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人们静静地望着,不再上前,怕一出声就打断了她们。
出了校门,李源源又去超市买了不少东西,放在门卫室等小晴下课来取。因为中午时,她听校门口的学生说起,高一年级马上要去春游,赶紧准备了这些。
第二天,小晴出游时也会像其他同学一样,背包塞满了“家里”给带上的点心和零食。
■记者手记:
采访中,遇到这些主动来帮助小晴的老师,是意料之外的事。
跟着李源源找到他们的过程,像是“地下工作者”在对暗号,口令就是“小晴”。由于只想默默地为孩子做点儿事,如果不是李源源的这次联络,老师们虽然彼此认识,还不知道对方也在帮助同一个孩子。
其实,从李源源当年所在的西吴庄小学,到县里的高中,这次我们采访过的老师,几乎都有过资助贫困学生的经历,或许只是几个崭新的本子,或许也付出了“妈妈”的情感……
我想起一位同事说,他的母亲退休前在农村教书,当年条件艰苦,母亲还常从工资里挤出些钱,给上不起学的孩子,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就夹在作业本里。
在李源源和这些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与故事里老教师同样的品质,时代变迁,这份神圣的职业依旧闪着光芒。
在距离农村和贫困学生最近的地方,他们像深情的沃土,沉默不语,却用最坚韧的守护,凝成帮助小树参天的力量。
这时,再回头看看李源源,这个30岁的年轻人,放弃城市里的生活,每次往返60公里,赶到乡村小学教书,不断资助着需要帮助的孩子,一坚持就是10年。这是因为,她正是属于这样的乡村教师群体。
看望完小晴,李源源急忙赶回班里上课,她的路还很长。
让我们再次向这些可爱的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