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聚焦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 助力河北影视精品生产 各路大咖畅谈主旋律创作
2018-09-14

记者 刘旭伟 郭娜

“什么是主旋律电影?如何让主旋律影视走进人心?”“人民与英雄如何在荧幕上呈现……”9月11日,在北戴河文艺峰会上,国内著名影视策划人、编剧、导演、演员和评论家等嘉宾,围绕主旋律电影电视作品中人民与英雄形象的表现与传播、创作与市场等问题畅所欲言,并就近年来河北影视主旋律创作在传承中华民族“红色基因”中的深远意义与审美特点、如何拓展空间等问题各抒己见。

主旋律影视创作必须植根于生活,不能急功近利

拍摄过电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的著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提出,主旋律创作不能离开生活,必须有艺术品格。李前宽说:“创作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既简单又很深刻的道理,一个艺术家不能离开生活,一个艺术家始终要和人民贴近,要拥抱生活和时代。影视作品和文学一样,要创作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感染人。其实拍好主旋律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能大喊大叫直奔主题,而是要用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我们拍戏一定要提高表现力,只有表现好了,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留下来,现在一些作品拍成快餐式的,应景、求功,这种对待英雄和人民急功近利的做法我们不能同意。我们不是快餐,特别是表现人民和英雄的主旋律作品,应该当成正餐,可以堂而皇之拿到盛宴的桌上,既合中国口味,又合世界的口味。”

肖桂云犀利地指出,现在影视创作有一个非常鲜明的问题:“不那么强调深入生活了,很多人坐在屋里‘攒剧本’。我们都是要深入生活,去和人物接近,去了解生活的。但现在一些创作者喝着咖啡、茶坐在屋里攒一部剧本,结果是只有高原没有高峰,胡编乱造,没有按照规律来塑造人物。”

《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赵凤兰说,主旋律作品不面向大众,不根植于人民当中,让人民自发地喜欢它、接受它,传播效率将大打折扣。创作者要有匠心和慧心,去体会英雄不同凡响的精神世界,创造真实、感人、让观众接纳的、有人气的真心英雄。

主旋律作品怎样拍才好看?

执导过《征服》《风声》《东京审判》等主旋律影视剧的著名导演高群书提出,主旋律作品必须表达善良,释放善意,要引起观众的共鸣,把正面人物当“人”来拍,不要标签化。作为创作者要相信和热爱你拍摄的人物,“当我走进每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会被感动”。把人物从“人”到“好人”再到“英雄”这个过程表现好了,相信每部主旋律电影都会好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评论家戴清表示:“主旋律影视作品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在创作主旋律作品时,我们显然不能走一种低俗化的路径,我们要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心,要让作品深入人心,关键是要让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落到实处,还要打破模式化、固化的创作倾向,让观众在观看主旋律影视作品时能够实现审美共情。”

就当前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事赵卫国说:“前几年,特种兵题材特别多,但是后来这种题材作品的影响就小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觉得情节都是一样的,遇到同类作品,观众便会‘视而不见’。为推动主旋律电视剧产业能够更加健康发展,我们要基于现实,注重自创,要克服脱离实际生活、过度娱乐化、盲从跟风等作品的‘悬浮’问题和现象。”

讲好河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一部没有明星“加持”的《最美的青春》却在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网获得了8.2的高分,这部“冀”字号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口碑和收视率双赢。近年来,河北省出品了《血战湘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李保国》等多部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作品。对于河北省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业内专家给出了高度评价和中肯建议。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河北的影视艺术创作无愧于全国影视创作的一面旗帜,他们用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礼赞英雄,创作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河北的影视创作,证明了面对新时代,实现创作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首要条件。如刚刚播出的《最美的青春》,题材源自塞罕坝文化;电影、电视剧和河北梆子题材的《李保国》,源自于河北农业大学一个了不起的教授、一身农民气的科学家李保国;还有真正用心、用情、用功拍出来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等,他们高扬起地方的题材优势,善于发现和发觉并配置好地方的题材资源,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那种跟风而上、一窝蜂看见什么火就搞什么,那种雷同化、一般化、皮匠化的创作彻底划清了界限。

河北的创作者们善于对题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新的视点审视和配置题材。如《最美的青春》,如果只是写了一个种树、植树的概念,是不能达到高深的精神境界的。创作人员深入塞罕坝,真正从生活当中出发,直面矛盾,解剖矛盾,塑造了创造塞罕坝精神的三代人的形象,是真正站在了文化的视点上,他们看到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唯有传承文化,才是最深层、最广泛、最基本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力量。

作为电影《李保国》的主演,著名演员林永健回顾了自己从接这部戏到拍摄的情景。“这个角色我无条件地演了,为什么?人得讲良心,一个人35年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帮着老百姓脱贫致富。人生有几个35年,而且这35年又是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5年。我就说一个人得讲良心,一个文艺工作者更得讲艺术良心。”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影视创作面向大众就必须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用优秀的作品积极引导观众。演员、明星是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影响力不等于有成就,重要的是你用你的影响力做了什么。“我应该用影视作品表现平凡中的伟大、困苦里的坚守、逆境时的追求,历史告诉我们,英雄必然是从人民中走出去的,而我们的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一定要到人民中去。”

从河北省走出去的著名导演陈力执导了《海棠依旧》《血战湘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多部佳作。她说,在这样一个电影市场的状态下,你怎么能够把一部你想歌颂的电影,用最好的艺术表达,跟今天的年轻人能够沟通,“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到我们弘扬主旋律的这条路上来,因为你们不用沟通,你们跟年轻人有共同的语境。年轻人,进来吧,我们一起去做,你一定会感到温暖,一定会感到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

执导过《勇敢的心》《打狗棍》的著名编剧、导演郭靖宇作为《最美的青春》的监制和编剧,回顾了这部剧8年打磨剧本、162天实景拍摄的辛酸苦辣,“如果我们不能用老办法拍,演员就很难去体验当年的塞罕坝精神。一部36集的电视剧拍了6个月,在一般公司是个很长的周期,但这部戏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也有点像塞罕坝那么一个高原荒漠用50多年才种成茫茫林海的精神。”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