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莹莹
“这天儿越来越冷了,你和老太太过冬还有啥需要的就跟我们说。”“刘书记,你身体恢复咋样了?你做手术那阵子我很担心你啊!”10月17日,在残疾贫困户常云江家,常玉江紧紧拉住刘守礼的手,俩人像亲人一样拉着家常。这个和村民交朋友,待村民如家人,也让村民时常牵挂的人,就是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乡龙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守礼,一个在半年里经历了两次大手术、8次化疗后,又冲到扶贫第一线的带头人。
2018年初,刘守礼主动请缨来到龙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他就马不停蹄地走访了64户贫困户,详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村民常玉江常年瘫痪失去劳动能力,母亲是聋哑人,母子俩都应是一级残疾。但由于路途遥远,行动不便,两个人一直都没办理残疾证。刘守礼得知后,就找车和村妇联主任带着母子俩来到70公里外的县城办好了残疾证,母子俩每个月因此也领到了100多元的补贴。像常玉江这样的贫困户村里还有很多,在刘守礼的心里,他们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们的家里事就是自己的家里事。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刘守礼在驻村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他了解到村里的残疾人比较多,所以为村里修路,保障这些人安全、方便出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四处联络、协调上级部门支持,最终争取到100万资金,完善了“户户通”工程,全村巷道建设达到10公里长,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大家笑着对他连连称赞。
一条3公里长、财政拨款20万元的田间作业路,让刘守礼费尽了心思。由于村民们都想让新修的路靠近自己的田地,因此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刘守礼就一次次耐心地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踏平了脚底板,最终村民们同意在果树面积大、成熟多且贫困户数较多的南沟修路。
村民李保说:“刘书记来了之后,村里变化挺大的,水泥路都修到山上去了,车能开到果树根前了,我们收入也增加了。他还帮着翻修了学校,建了广场,晚上在广场扭扭秧歌,大伙儿可高兴了。”
如何让村民和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是刘守礼一直思考的问题。不盲从、不蛮干、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是他始终坚持的观点。为此,他经常办公到深夜,与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产业兴村项目。
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天静感触颇深地说:“自打刘书记来到我们村,入户走访、修路、建光伏、指导养殖户……每天忙个不停,真是特别敬业。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在生病治疗期间在病床上用微信与我们交流,交待工作事项,叮嘱要定期看望困难户……现在,村里的光伏产业项目给每个贫困户带来了一年3000元的补贴,肉兔养殖项目每年每户还补贴100元,大家打心眼儿里感谢他。”
“虽然我的生命长度不确定,但是一定要活出生命的质量。结肠癌晚期已是事实,我会积极面对,我曾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我要在今后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刘守礼的话坚定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