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晓波 游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始终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探索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注重构筑民生和谐保障体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在“开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精神引领下,先后创建全省文明城区,承办全省第二届旅发大会,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已然成为一片开发创业的热土,北方滨海宜居名城。
建国初期,我区即秦皇岛城区,是一个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小镇。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作为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主城区,在几代建设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区逐步发展为幅员面积701平方公里的省内最大主城区,人口、经济总量和全部财政收入均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成为秦皇岛市发展的“龙头”。
经济总量大幅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规模显著扩大。70年来,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破亿,1995年突破10亿元,200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6.6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14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750元,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2012——2018年年均增长7.0%,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伴随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全区财政实力不断壮大。198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3538万元,1996增加到1.06亿元,2018年达到43.84亿元,是1985年的123倍,年均增长15.7%。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全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城市北进步伐全面加速,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联系点。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7.71%,比1985年末上升12.7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20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84.4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3.24个百分点。
基础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0年来,我区基础产业经历了起步、扩张、繁荣、调整、提高等阶段,发展模式从也由传统化转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建国初期,我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以来,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体制改革的落实,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城郊特色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14.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积极推进“三农”政策,重点布局各类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15个,获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实力逐步壮大。建国初期,我区工业主要以小作坊、小手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区积极实施“工业兴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建国70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并进,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012—2018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1.5%。
服务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服务业发展缓慢。改革开发以后,我区按照“渐进式”改革方式,逐渐放开服务市场,完善结构和体系,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2018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8.21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特色文化娱乐业,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2012-2018年,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服务、租赁商务服务、文娱服务等行业增长迅速,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4.2%、5.6%、22.5%、10.2%和9.9%。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定位不断清晰,各行业供需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85年的12:58:30调整到2018年的1.4:27.6:71.0,基本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产业结构比由1985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高级模式。
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内外贸易迅速拓展
70年来,我区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主体稳步扩张。建国初期,国有经济一头独大,私营和个体商业长期受到压抑。改革开放以后,通过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瞄准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等措施落地,全区31个部门、280个审批事项全部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办理,网上可办理率达到90%。2018年末,全区拥有市场主体9.7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3.5万家,万人拥有市场主体1171户。
商品市场繁荣旺盛。建国初期,我区商业凋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商业业态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商业网点也由城市到乡村、由主街道到社区,流通规模显著扩大。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2.57亿元,比1985年增长225倍,年均增长18.5%。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区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迅猛发展。1985—200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5004.7万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2001-2018年全区累计吸引外商投资21.8亿美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70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日趋丰富,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小康。
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建国初期,居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就业方式和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城镇居民收入以工资为主,农村居民以种植业经营性收入为生。改革开发之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963元,比1985年增长44.7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90元,比1985年增长26.6倍,年均增长10.9%。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实现小康。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人均消费性支出逐年加快。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5425元,是1985年的35倍,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622元,是1985年的30倍,年均增长10.8%。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5年的53.1%和66.4%降至2018年的29.2%和25.0%。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升至56.5%和59.2%。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增强。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2012—2018年累计民生支出150.8亿元,年均增长12.8%。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2-2018年,全区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8.6万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月、4000元/年。
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70年来,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全区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的环境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2018年末,全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众创空间10家,万人持有发明专利数17.4件。
文化旅游欣欣向荣。全区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海港大讲堂、彩色周末、海子诗歌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跨界融合,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闆城小镇、天女小镇,串连山海旅游铁路、环长城公路,形成“北进山、南入海”的山海联通大格局,电视片《山海相依海港情》《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央视播出,“大美海港”品牌在全国惊艳亮相。打造华北地区第一条国际标准F2赛道,即世界唯一钢铁工业风专业赛道,充分挖掘汽车赛事市场,逐步形成运动休闲娱乐新业态。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1006.2万人次,社会旅游总收入达到118.5亿元,旅游收入比1985年增长3683倍,年均增长28.3%。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教育得到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展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全区中小学由1985年的47所增加到2018年的90所。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100%,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985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9万人,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卫生机构、网点已遍及城乡各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卫生机构数由1985年的12个增加到2018年的1031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985年的378人增加到2018年的120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92人,注册护士5663人。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国联网住院结算,全省首家紧密型医联体“海港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建立263个全科医师团队,“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到39.7万人。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2018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0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75%,人均公共绿地率面积达到15.45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区”。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区域河流实施“河长”“段长”责任制,入海河流水质逐年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和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深化“蓝天行动”,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5天,达标率为78.1%,全区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辉煌的70年,是历届海港区委、区政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70年,是全区人民团结拚搏、艰苦创业获得巨大成就的70年。展望未来,海港区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海港区华彩篇章!
编辑:王剑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