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妍
“我是一名立志于祖国航天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秦皇岛曾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当年这里只能生产用于遮风挡雨的普通平板玻璃,现在我们精工制作薄如蝉翼的玻璃盖片,为几乎所有的中国航天器披上了‘护身铠甲’,抵抗太空中高能粒子的辐照。”在今年国庆节期间,一段《记忆秦皇岛》的视频在央视网播出,我市企业家卢勇用30秒阐述了他对祖国和航天事业的赤诚。
走进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大院里停着一辆白色面包车,车身锈迹斑斑,车胎漏气变形,靠几摞砖头保持平衡。一辆报废车为啥要停在这里占地方?
“这辆车是我当年的‘办公室’,那期间我带领员工研制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OSR玻璃基片。”星箭公司总经理卢勇说,保留这辆车并把它停放在公司大院,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员工,不管事业做得多大,永远不要忘记艰苦奋斗再创业,永远不要忘记保持自主创新的活力。
卢勇,1965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9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开始创业时,没目标、没资金、没项目,他就到处找活干,摆地摊、卖烧烤、卖蔬菜,后来与人合作开了一家家具厂,凭着先进的销售理念和过硬的质量,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勇了解到航天玻璃这种奇特的科技产品。那个时候,中国航天玻璃的高端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破国外垄断,造出高性能、高品质的航天玻璃,让中国玻璃为中国航天器保驾护航。于是他投入全部积蓄加上借款,创办了星箭公司,研发中国的航天玻璃。
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才知道困难远比想象的大。没有研发设备,只能从国外购进;没有技术,只能带着员工起早贪黑、步步摸索。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他们掌握了玻璃盖片的原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产品通过了省里鉴定,达到用于卫星的标准。
2013年,卢勇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一条蓝玻璃生产线,产品应用在手机、相机镜头的滤光功能上,由于质量过硬,不少大企业都表达了合作意向。就在生产线准备投产之际,卢勇却决定放弃,几百万的投入就此打了水漂。
“仅靠销售航天产品并不能赚太多的钱,本想着多开发些民用产品来支撑航天产品的生产,结果航天产品订单生产任务加大了,两方面都影响了。”是兼顾民用产品多赚钱?还是保证航天型号任务?“一面是利益,一面是责任,这是一道选择题。”卢勇说:“我们是责无旁贷的,宁可放弃民用产品的利润,也要保证完成所有航天产品的订单任务。”
如今,星箭公司已经为我国多颗卫星和航天器提供优质的抗辐照玻璃产品,先后为“神舟四号”飞船到“神舟八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提供可靠保证,为“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试验的顺利完成再添一功,探测双星、二代导航、资源、风云、嫦娥系列等多颗卫星都在使用星箭公司生产的特种玻璃。目前,每一颗卫星飞船上使用的抗辐照玻璃盖片和基片中有90%的产品来自星箭公司。此外,星箭公司生产的航天用掺铈的OSR玻璃基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的国际市场垄断,实现了该产品的国产化,每年为国家节省外汇2000多万元,并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始出口欧洲。
“创新还在持续。”卢勇说,最近,他正带领员工开展实验室电熔炉改造升级,“为了研制出更多的受国外技术制约的特种玻璃材料,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多生产新东西向更多领域延伸。”
2018年11月1日,卢勇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与全国其他9位民营企业家分别作了简短发言,发言结束后,卢勇的发言得到了习近平的亲切回应。
2011至2018年期间,卢勇以发明人身份获得8项国家专利,其团队2017年获秦皇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并入选河北省“巨人计划”第三批领军人才、入选中央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中国好人榜。
19年来,卢勇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创新,先后研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破了国际市场垄断。如今,国内每100片特种航天玻璃,就有95片产自秦皇岛,为几乎所有的中国航天器披上了星箭公司生产的“护身铠甲”。 卢勇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人,也成就了自己的航天事业,更圆了所有星箭人的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