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文章详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红色”花厂峪 “绿色”新崛起
2019-10-31

记者苏宝平

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隅的花厂峪村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因其沟深林密,素有“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八九户,少则三两家”的说法。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敌占区,军民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壮歌。

冀东的“小延安”

20世纪50年代,热河省人民政府赠送花厂峪一面锦旗,上书“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这是党和国家对花厂峪抗日根据地的高度赞誉。

花厂峪村建有冀东抗日根据地第一所党校,共开办4期,每期学员30至40人,结业后分赴临、抚、凌、青、绥各县,担任分区长和区小队队长等职务。这里成为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此外,还建有兵工厂、服装厂和野战医院,是抗日军需物资的供给站和八路军伤病员的接收救治中心。这里还是共产党向东北输送干部的重要联络点。据老干部回忆录记载,最后一批96人,1945年6月从延安出发,辗转两个多月才到达花厂峪。

抗日战争时期,花厂峪是临、抚、凌、青、绥和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机关和冀东军区东工委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冀热辽边区的抗日中心。联合县工委和东工委在花厂峪领导边区军民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工作的触角遍及辽西、辽南和辽北,与日伪发生战斗200余次,其中夜袭柳江煤矿、花厂峪阻击战、靴脚沟突围等有影响的战役20余起,共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工委机关和七区队的同志们称花厂峪村为冀东的“小延安”。

为了支持抗战,花厂峪村的老百姓发扬了顾大义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腾出住房、供给粮食、赶制鞋袜、救治伤员,配合主力部队战斗。1943年9月18日,日伪军调集6000多兵力,历时17天围剿花厂峪,制造了五道岭、柏和松、花厂峪村中心村惨案,全村600多亩山林柴草化为灰烬,500多间房屋变成废墟,大部分牲畜葬身火海,84位村民惨遭杀害。因怕哭声招来搜山的敌人,有22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母亲用奶头或被子捂死。即使面对这样残酷的斗争,全村无一人投降,无一人泄密。

不能忘却的纪念

昨天的花厂峪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莽莽群山见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1988年,时年84岁的青龙抗日英雄周子丰临终前嘱托儿子:“不要忘记老区人民,替我们偿还欠下老区人民的感情债。”遵从父亲的遗愿,周庆信循着父亲的革命足迹来到了花厂峪村。站在杂草丛生的无名烈士坟前,周庆信百感交集,“这些烈士曾经是父亲的战友,想到他们为国捐躯连一块墓碑都没有,我心情十分沉重。我想到花厂峪人今日的生活和开发的必要,想到设法筹措资金建造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让烈士们有一个安葬栖息的地方。”为了革命老区的开发,周庆信毅然放弃了退休后城市安逸的生活,在花厂峪长住下来,至今已 11个年头。这期间,他一边筹建抗日纪念馆,一边笔耕不辍,著书记录花厂峪村的革命历史。

2010年,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相继建成。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红色资源对外开放为花厂峪村注入了蓬勃生机。如今的花厂峪已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全国22个单位在此设培训点,累计有23万多人来此参观考察,昔日闭塞的小山村重新焕发活力。

这些年,关于花厂峪的革命故事,周庆信早已烂熟于心,讲上几天几夜也讲不完,讲到动情处,他几度潸然泪下。他说:“正是这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才能幸福地享受着青山绿水、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斗争历史。和平年代,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红色引领绿色崛起

花厂峪不仅红色美名远扬,绿色资源也很丰富。为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南龙潭、北龙潭、观石沟、情人谷等景观景点有20余处。游客到此观古树、赏飞瀑、听故事、享大餐,常常乐而忘返。游客纷至沓来,这里成了红色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景区,带动了餐饮、住宿、家禽饲养、板栗、山野菜种植采摘各业,全村531户1357口人,去年已全部脱贫。

根据花厂峪的资源禀赋和村情实际,村“两委”、驻村工作组、村红研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花厂峪村发展总体思路:即红色引领,绿色崛起。打算以靴脚沟为核心,在现有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开展红色遗址复建工作。依托村里原生态景观,选址建设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餐饮住宿服务。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目前,祖山东环路花厂峪段正在修建一条长12.4公里宽6.5米的旅游公路。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和平时期,花厂峪人牢记历史,激情满怀,朝着新的胜利前进!   

 

编辑:郭小溪 李志财

责编:刘福庆 戴山

终审:马力 张晓阳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