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薛飞
城北村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七道河乡南部,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村里可利用耕地少,土地瘠薄,种植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种养殖技术支撑,是城北村致贫主要原因。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调结构、强基础、提素质、暖民心”的工作核心,按照“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原则,积极推动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扎实发展,为城北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工作组驻村后,多次召开村“两委”、党员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谋划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科技兴农增收等长远帮扶项目,形成了脱贫帮扶方案。
针对城北村果树种植技术水平低、管理较差、产量偏低、质量较差的问题,工作组积极协调市农广校,聘请板栗专家宋海清为村果树顾问,长期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提高村民的果树管理技术水平。3年来,全村果树种植面积增加近一倍,年增收超百万元。
驻村工作组积极推动农业技术下乡扶贫,鼓励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帮助村集体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直接间接发展规模养殖户11户,建成规模化种兔养殖场一座,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选择5户有积极性的贫困户带动示范,在缺水地区发展特色养殖,建成7个共计110立方米的家庭鱼池,投放1.2万尾观赏鱼苗,户增收2000元。无偿发放鸡苗1万只,发展庭院养殖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城北村发展的主要瓶颈。驻村工作组在省、市、县各级的帮助协调下,筹集资金百余万元,完成了8公里的入村道路硬化,实现了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完成田间作业路硬化14公里,极大改善了村民出行环境。
新打四眼深井,新建机井房2个,配套水电设施,修建山地集雨水窖140个,扬水站4处,有效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为8个自然村安装了16个高音喇叭和功放设备;翻修村民活动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座,配备了新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修建了标准化卫生室;安装120盏路灯;新建生活垃圾收集点24个;完成了全村庭院、村内街道绿化,随着村庄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北村正向富饶、文明、和谐、洁净的美丽乡村蜕变。
扶志与扶智结合增强村民致富能力
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驻村工作组争取资金15万元,升级、改造了村小学的操场教舍,购置了先进教学设施设备,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为村小学解决基础教学、生活用品及免费午餐等问题。
坚持扶贫与扶智融合,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从村民筛选出75名种养户,进行为期15天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联系市、县农技培训部门、龙头企业,定期举办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班,40名村民获得果树管理技术工证书;举办农业技术下乡活动14次,为400余人次现场提供技术指导。
坚持不懈推进产业帮扶,筑牢村庄发展基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了手工艺编织公司;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帮助致富带头人成立家庭农场、食品公司各1个,并注册“玉良”“青山岭”两个品牌,真正做到了家家得实惠、户户有效益。
今年10月,城北村最后一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驻村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让全村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心,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城北村正朝着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