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储学敏
今年36岁的袁莉是山东聊城人,带着女儿独自生活的她于2011年在山东一家钢厂与青龙小伙儿段井超相识。翌年,两人重新组成了家庭,回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救军炮村,过起了平静而甜蜜的小日子。
没想到不幸接连降临。2017年2月的一天,段井超打工的工厂传来噩耗,段井超遭遇车祸去世。接下来的日子,袁莉既要照顾一双儿女,又要照顾因白血病而常年服药的婆婆和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的公公。仅3个月后,离婚多年的大伯哥也去世了,撇下刚上初中的儿子小宝。从此,抚养侄子的重担也落到袁莉的身上。
“袁莉肯定在这儿待不长。”“这次一出事儿,袁莉还不带着钱走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更显飘摇,村里人也议论纷纷。面对闲言碎语,袁莉却坚决地回应:“我为啥要走?我走了这个家咋办?”袁莉回忆说,公婆家虽然穷,但是待她像亲闺女,待女儿像亲孙女,她如果走了,会对不起良心的。
就这样,袁莉一个人成了三个孩子的妈,也成了公婆唯一的主心骨。然而,这三个孩子还不是袁莉生活的全部,因为家庭巨变,丈夫堂哥家的两个孩子也留守在家,进入了她的家庭。
丈夫去世后,一家人再无任何经济来源,只能靠袁莉卖农产品挣些钱,尽可能去满足一大家子的衣食,而她自己只能节衣缩食,连洗衣服都不用洗衣机尽量手洗,节省下一切开支满足家人。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袁莉都是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一家人做好早饭,再送孩子到三里地之外的学校上学;随后赶紧返回来,做家务、下地、做午饭,再去接孩子放学;吃过午饭,再送孩子上学,回来再下地、做家务;随后再去接孩子、做晚饭……
每天,袁莉就像一个钟表,如此循环往复,不知疲惫地运转着。
袁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这一家子的生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尽管这个家得到政府、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多方帮助,在电话里,袁莉爽朗地说:“我还年轻,有手有脚的,不能总靠着大家的帮助,公公去年去世了,婆婆有了低保,生活可以自理。孩子们开学后,我也正打算找份工,贴补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