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储学敏
高照海是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属凯盛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许多同事都不知道,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已经默默地做好事三十余载。
30年前,高照海12岁。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父亲骑自行车载着犯癫痫的母亲去医院的路上,双双掉进了河里。“是很多好心村民跳到河里将父母救出,有人买来衣服,有人将父母拉到家中,帮助烧火取暖换衣服,还给我们做饭吃。”高照海回忆说,是村民们无私的帮助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叫作“爱心”的种子。
从此,高照海只有一个信念:做好人,做好事。
在学校,高照海每天提前到校打扫教室卫生,周末就去同学家帮忙干农活儿。入伍后,他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到营房外旱厕用铁锹清理大便,再回来把整个楼道擦得干干净净。
一次,高照海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贫困山区的孩子因几十块钱而辍学。“那时候,我一个月生活津贴才35块钱,自己几乎没有花过钱,除了需要给父母寄的钱,我把剩余所有的钱全部邮寄给了那个孩子。”高照海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要帮助那个孩子。从那儿以后,他经常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贫困孩子。
2015年底,高照海在慈善医院遇到30多个智障儿童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当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不能自理,吞咽困难,他当即决定为孩子熬制营养粥,并承诺每周安排两天早上7点前送到医院给孩子们。
回去后,高照海专门买了不锈钢大桶,3个大盆、勺子、铲子和蒸锅等厨具。每到送粥的日子,他就在前一天的晚上泡好8斤大米,发好5斤面,洗干净鸡蛋。第二天早上3点半起床,烧水熬粥,同时蒸花卷、煮鸡蛋、拌咸菜……做好后,和爱人一同送到孩子们的身边。
2016年一个冬天的早上,高照海高烧38.5摄氏度。当爱人劝他休息一天时,他依然坚持起来熬粥,“不行,定好了的事,如果我不去,他们会着急的。”
寒来暑往,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高照海却从未间断奉粥。与此同时,每逢节假日,高照海还会带着米、面、油和衣物驱车去看望康复返乡的孩子们。当得知张新宇的矫正鞋小了,还差200元才能配新的,他马上掏出200元;当得知朱娜需要去北京做手术,他立刻募集近6000元爱心款,再加上自己的700元现金,当晚就送到远在北京的朱娜的病床上。
除此之外,高照海还坚持5年做秦马志愿者,坚持4年为老年环卫工人免费送早餐;坚持两年义务接4个孩子上学。工作之余,他还组织30多位退伍老兵成立照海公益志愿服务队,汇聚正能量共同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看到就做,做就坚持做好。”做好事已经成了高照海的常态,他常说,自己从小受到过好人的帮助,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