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宁 李铎
12月4日,卢龙县潘庄镇秀各庄村,果农徐宝忠打开了地里的水渠口,汩汩清水流入果园,一株株果树享受着冬灌的滋润。可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一次冬灌,果树在冬灌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带来20%以上的增产,为来年的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渠都通到了田间地头,一个人一把锹,70亩果树不费多少力气就浇完了,省时省力。”说起这小小灌溉水渠的大作用,徐宝忠便打开了话匣子,满脸轻松写意的笑容。轻轻松松把地浇,幸幸福福把钱赚,如今的生活,可是老辈人想都不敢想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全县的“一渠百库”工程。卢龙人几十年不遗余力地治水,彻底改变了落后缺水的面貌,农业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解放初期,卢龙全县没有水浇地,粮食亩产仅为36公斤,548个村竟有286个村严重缺水。从1969年年底开始,全县人民掀起以小型水库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按“以小型为主,以土为主,以群众为主”,“截、引、蓄、提”并举的方针,大打了一场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10年间,全县兴建水库121座,配套渠道164.3公里,解决了山区饮水难,改变了生态环境。
1976年,原唐山地区根治海河工程指挥部主任李连璧来到卢龙主持县委工作。当时的卢龙虽有100多座水库,可每逢连年干旱,水位下降,水库蓄水不足,干旱贫水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过深思熟虑,李连璧把目光锁定过境河流——青龙河,引青龙河水串连库塘蓄水,绘制出修建引青灌渠的蓝图。
1976年12月3日,5万多名基干民兵从家中的防震棚中住进了更加简陋的建渠工棚。引青灌渠工程全线开工,历时4年,于1980年5月1日竣工通水,同期建成卸甲庄、大横河、大李佃子等8条分干渠,让众多农民受益。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1986年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卢龙县委员会。很快,以“挖三宝、聚四财”为主体的全县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出台。“三宝”之一,就是利用“一渠百库”水资源。1986年10月,沿“一渠百库”周围再现当年治水场面。数万名干部群众挥锹上阵,平整土地,挖树埯,配套灌溉设施,连片栽植果树。“山顶洋槐戴帽,山下杂果缠腰,渠旁果树成带,库下稻麦飘香。”8万亩经济林带使“群星”放出异彩,“银河”展现新姿。
1989年10月11日,卢龙县委、县政府形成决议:“抓住引青济秦机遇,争上总长67.5公里的4条分干渠,向实现全县水利化的目标进军。”1989年11月5日,在应各庄起伏的丘陵上响起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炮声——400户分干渠工程开工建设,卢龙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拉开了序幕。1990年年底前后,4条分干渠相继竣工通水,扩大水浇地面积7万亩。至此,沿渠12条分干渠犹如“旱海游龙”游蜒于广袤的卢龙大地!
1996年,卢龙县被列为“全国节水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在全县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适宜卢龙地形地貌的多种节水灌溉模式:在平原区发展网络式管灌和喷灌;在山区发展管池并用,分层用水;在水库下游巧用势能布设管道,发展自压式灌溉;在库、井复合水源区,发展自压与扬压、库井联用灌溉;在高效农业区发展微、滴灌,全县铺设地下管道96万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平均年节水1493万立方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引青灌区骨干工程老化、渗漏严重,加大了灌渠渡汛的不安全性。同时随着省重点水利建设工程桃林口水库的建成蓄水,使灌溉用水由资源水变为商品水,增加了群众用水成本,极大地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发挥。为此,卢龙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立项。1998年,卢龙县引青灌区被国家水利部列入“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行列。国债资金的注入,使卢龙引青灌区节水改造如鱼得水、如虎添冀。1999年至2016年,连续实施11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三期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主要开展主干渠、分干渠硬化防渗、渡槽新建与加固,库渠分家及闸、涵改造维修及农田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减少灌渠跑、冒、滴、漏,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
在经历了几次水利建设高潮后,卢龙县建成了以“一渠百库”为骨架的让世人称颂的水利工程。主干渠纵贯南北,下辖12条分干渠辐射全县,控制灌溉面积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卢龙县也荣获“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县”称号。
五十年的接力治水,成就了卢龙宏伟的水利工程,造就了“仁义、诚信、务实、拼争”的卢龙精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依托“一渠百库”,卢龙县的农业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先后摘得“孤竹文化之乡”“中国甘薯之乡”“中国葡萄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等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