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县区 > 文章详情
摆脱贫困的“攻心战” ——解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青龙密码”
2018-10-17

通讯员翟宏军

今年,青龙满族自治县高庄村农民在电商扶贫模式支持下,把小米种植过程在网络上直播,从翻地、播种、播撒羊粪、人工除草到收获加工,全程展现在网友面前。小米通过电商上线销售,瞬间成为“网红”,虽然价格比别人高出近10倍,但仍供不应求。

从线下种植到线上销售,贫困群众从农民到“微商”的转变,正是该县实施“内驱脱贫”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

“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青龙县委书记霍春利如是说。

青龙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脱贫攻坚中,既突出扶贫的现实针对性,投资25亿元实施“十大脱贫工程”,用“绣花式”“滴灌式”进行精准扶贫,解决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同时,更注重贫困群众的精神脱贫、长久脱贫,大力实施扶志、扶智、扶治、扶制、扶帜的“内驱脱贫”工程,通过立志增智,强治建制,明向引帜,让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涌流,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截至2017年底,有7万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11%。

扶志气,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制订《进村入户宣讲精准扶贫工作活动方案》,从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入手,采用情景式、组团式、打包式推动扶贫知识进村入户,入脑入心,真正把贫困群众的志气强起来、干劲鼓起来、新风树起来,使“我要富”成为大众追求。坚定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信心,增强自强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使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光荣脱贫成为生活主流。全县发展服装、手套、编织、箱包制作等家庭手工业项目25个,纺织加工园区1个,手工业示范村9个、手工业示范企业2个,把男女老少全部动员起来,吸纳进去,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

扶智慧,变“拼体力”为“搏智力”。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渠道入手“授人以渔”。实施“一户一人一技能”计划,围绕驾驶、纺织、缝纫、果树管理、大棚栽植、光伏发电等,与中国农大、北京金秀月嫂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菜单式培训。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相关综合服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切实增强农民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盲目性,使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2万人,就业率达到60%。让龙头企业对口帮扶贫困区产业,用龙头企业的管理模式、营销方法、知识技能武装贫困户的市场头脑。构建“181”战略计划,投资2.1亿元创建教育脱贫强县,让未成年人接受良好基础教育,让成年人接受先进职业教育,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全县建立2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乡镇文化站提升配置,用先进文化塑造现代农民。

扶治理,变“凭人缘”为“讲法治”。以扶法治、扶稳定、扶民风为重点,推动农村法治化。强化“主心骨”。通过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学习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依法治理村务。锻造“主人翁”。利用广播、远程教育、短信、微信等途径,选择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让群众知法懂法,依法用法,以法维权。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干群的权力和义务。建立民主理财小组、财务监督小组等自治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夯实“硬环境”。打击涉黑涉恶势力,整治干扰村级治理行为,化解家族势力的消极影响,确保村级组织运转有力,提升村民的安全感。优化“软服务”。开展“订单式”服务,破解法律难题。在乡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大力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征用补偿等的咨询、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

扶机制,变“短平快”为“可持续”。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贫困户参与”的长效动力机制,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大力开展技术推广为重点,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生产、干事创业的新动能。坚持科技引领、绿山富民,通过科技人员到村入户现场指导示范、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让贫困户学到致富本领,探索“生态+”发展道路,彻底摆脱“贫困陷阱”。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培育特色增收产业,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去年以来,全县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发展畜禽养殖192万头(只),新栽林果6万亩,中药材3万亩,设施蔬菜村20个,特色旅游村26个。健全民营企业帮村、行业对口帮扶等机制,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志愿者等方方面面力量扶贫帮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贫困村流动,形成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扶标帜,变“平推式”为“引导式”。改变单纯依赖物质扶贫的简单路径,大力培树能人标兵、种养大户致富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发挥本乡本土有知识、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乡贤”作用,用他们具有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凝聚人心。树立好人导向,通过“五好新家庭”“道德楷模”“最美人物”和“脱贫之星”“众创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贫困群众的精气神。通过经营项目,把贫困户与能人大户捆绑起来,以能人带户、实现共同致富。强化支部引领。实施基层党建“强龙工程”,推动党支部、党小组向主导产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延伸拓展,推进支部链与产业链、扶贫链深度融合,互促互动,同频共振。

“内驱脱贫”激发了贫困群众无穷的内生动力,摆脱贫困的青龙人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更加蹄疾步稳,引吭高歌。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