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宽 周磊 摄影报道
很多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独特风范品格的“市树”,是城市之魂。如果村庄也有属于自己的“村树”,那么代表干涧岭的一定是香椿树。
4月23日,暮春时节,抚宁区台营镇干涧岭村,房前屋后,沟岭坡沿,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棵棵香椿树,高的三四米,矮的也有一人高。一簇簇嫣红色的香椿芽簇拥在枝杈上,像是窥探春天的“精灵”。
这个位于抚宁西北部,80多户、300多口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种香椿树。香椿品种是“红香椿”,属于它的绚烂只有20天左右。每年谷雨前后开始采摘,是季节性的美食。
第一茬香椿芽被称为“春头”,用带铁钩子的木杆子将嫩芽从树杈上勾下来,半尺长,嫩得掐得出水来,口感馥郁醇厚,唇齿留香。
村主任杜国财告诉记者,村里的香椿在外界口碑非常好,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势和气候有关——村北环山,村南向阳的山坡多,沙质土壤,日照条件好,种出来的香椿特别好吃。
“听老辈人说,我们村以前叫香椿沟。”杜国财说,干涧岭种植香椿的历史至少上百年了。85岁的村民杜永生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连他也说不清村里人啥时候开始种香椿的,打他记事起,村里漫山遍野就已都是香椿树了。
“早些年,村里有好几棵古树呢,最粗的一棵,两个成年人都抱不住。可惜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砍掉了。”提起见证村庄历史的那棵古树,杜国财声音带着惋惜。
生在香椿树环绕的村子,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地道的香椿美食。将嫩芽撒上盐,反复揉搓,保留着原汁原味入口唇齿留香;将香椿切成细细的碎末,用鸡蛋搅拌做成鸡蛋饼或剁馅包饺子香味浓郁;喜欢简单些的,来盘香椿拌豆腐,就像我们平淡又不失滋味的人生。
这几天又到了干涧岭村民最忙碌的时节,要采摘头茬香椿还要兼顾春耕。为了保持香椿的鲜嫩,很多人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忙活。摘下的嫩芽嫣红,叶梗油亮,一簇簇捋顺,用稻草绳捆好,等着城里的客商进村收走,发往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出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
杜国财说,其实,村中香椿外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交通不方便,赶着驴车去城里卖。”如今,干涧岭人早就不用出村走街串巷卖香椿了,每年香椿上市的季节都有商贩开车来村子里收,也有城里人来村采摘。
杜国财是村里最早倡导并大力发展香椿种植的人。2009年,他带头把香椿树栽种到地里。如今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香椿种植已初具规模,“家家都种,最少的一两亩,最多的十亩八亩。”
杜国财说,目前,村里的香椿主要销往本市的市场,北京、天津、沈阳等地也有小批的销量,最远的一次销售到福建。
“前些日子,咱当地市场主要以山东香椿为主。这几天,咱的香椿下来了,山东香椿价就下来了,好东西大伙儿都认可。”杜国财说,村里香椿价最高时卖过每公斤50元,目前的行情是每公斤40元左右。
在没成规模种植香椿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苞米、果树、花生为主,现在,香椿是村里人增收的重要一项。“一亩地产量在三四百斤左右,最多能到500斤,大户这一季能卖1万元左右,小户也能卖两三千元。”杜国财说。
如今,杜国财在带领村民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帮助村民为香椿找销路,开拓更大更远的市场。他希望村里的香椿能走出去,销往更多的城市,成为品牌,“提到香椿,就能想到咱干涧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