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150本书,跨越60年,带回一位老人对母校的深情
2018-10-24

记者 王鸽

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怀念起他的小学时,心中会泛起怎样的涟漪?这两年里,78岁的朱坤(化名)有深深的体会。

老人不常念叨起这种心情,为了那所牵挂中的母校,他架着双拐、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整整努力了两年。

10月16日中午,在海港区迎秋南里的家中,朱坤把150多本崭新的图书摆好,戴上假肢、整理衣衫,一脸庄重地等待着。过一会儿,这些书将代表老人,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海港区石门寨校区浅水营小学。

中午12点左右,敲门声响起,一个后生走了进来,“大爷,我是浅水营小学的负责人王攀,特地来看看您,谢谢您给学生们买的书。”

王攀和老人素不相识,他是怎么了解到老人心愿的?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2016年,几位专业音乐人根据浅水营小学特有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一首校歌,本报进行报道后,朱坤看到了这篇文章。

“那就是我的学校啊,1956年我上学时,那里崭新崭新的,门外有棵白果树,可好了。”校歌一下唤起了朱坤的记忆,他给报社打来电话,“我想要一张校歌的歌谱,可以不?”

于是,记者把一份歌谱送到了朱坤家中,老人兴奋地来回翻看,“我要找找老同学,争取让大家学会这首歌,回学校唱一唱。”

转眼两年过去,前不久,记者又接到了朱坤的电话,得知他一直在想办法实现当时的愿望,但却最终落空了。

“我到处联系,老同学听到校歌,都很感触。但大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很多人已在外地生活。”朱坤很遗憾,“我身体也经不起去远一些的地方了。”

“浅水营,踞深山,一棵银杏三千年,一条大河湾连湾,一座小学育英贤……”虽然心愿很难实现,这首校歌却一直在朱坤脑子里打转,让他越来越想为学校做点儿事。

朱坤跟在北京定居的小学同学李先生一商量,俩人各拿出1000元钱,挑选了150多本图书,想送给学校。他再次联系上记者,就是为了这事儿,“买完书,我没法送到学校,能不能帮我联系下学校?”

记者找到王攀,说明了老人的心愿。“我们一定专门去看望老校友,感谢他。”王攀一口答应,定下了取书的时间。

“我老家在浅水营南村。”“大爷,我家就在上花野,离你家可近了。”老人和王攀聊起家乡,口音一模一样,很多记忆重叠,马上就热络了起来。

王攀抬头看到校歌的歌单挂在墙上最显眼位置,握了握老人的手,“看得出您对学校感情特别深。”

“我从小学毕业后,又上了中学,后来去当兵、工作,一下子就过去60多年了。回头想想,如果没有咱学校,哪有现在的日子啊。”朱坤说。

他把自己和老同学购买的图书、一位朋友赠送的图书交到了王攀手上,买书没花完的400元钱,又捐赠给了学校里一位贫困学生。“别告诉孩子们我俩买书的事,就把这些书留在学校里,让它替我们发挥些作用吧。”离别前,朱坤拉着王攀嘱咐。

傍晚,王攀给记者微信发来了十几张照片,“书已经放到了阅览室,孩子们很喜欢,捐款也送到贫困生手上了。照片里是学校现在的样子,请拿给老人看看,我们一定会再去看望他。”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