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扬 鲁建滔
10月24日上午9时,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作为国内主要参建单位成员,我市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用自动化焊接、装配化施工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为大桥锻造了钢铁脊梁,贡献了“秦皇岛智慧”。
港珠澳大桥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大规模使用钢箱梁的工程,设计使用寿命120年。2012年,中铁山桥承接大桥钢箱梁CB01标的制造任务,这个标段全长8.67公里,钢箱梁总重达18万吨。
18万吨的钢箱梁要拆分成55个小节段和72个大节段。为将这些节段拼装成大型钢箱梁,中铁山桥建设了两个现代化生产基地——秦皇岛山桥产业园和广东中山钢箱梁拼装基地,分别解决大型钢桥梁制造中的焊接、拼接难题。
依托秦皇岛山桥产业园,中铁山桥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钢桥板单元自动化制造与焊接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板单元制造专业技术。在港珠澳大桥的板单元制造中,中铁山桥首创用焊接机器人取代人工定位焊,将传统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解决了焊缝焊接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将钢桥梁使用寿命延长了20年。
长度上百米、宽度五六十米的钢箱梁,原来都是露天拼装,而在广东中山钢箱梁拼装基地,中铁山桥引入了“工厂化制造”理念,钢箱梁全部在厂房内拼装,排除了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拼装进度和质量的影响。
从标准设计到制度设定,再到严格执行,中铁山桥建设者们用6年多时间精心锻造着这条海上巨龙的脊梁。今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过境,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安然无恙。
“通过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铁山桥把钢桥制造技术由‘机械化、半机械化’提升到‘机械化、自动化’,这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新的飞跃。”中铁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院长付常谊介绍,中铁山桥在大桥钢箱梁建设实践中,实现了流水线式的规模制造,探索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港珠澳标准”,这是这项超级工程建设史上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更是一个行业内的全新突破。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