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e观沧海 > 文章详情
聚焦 |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2018-04-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系统推进。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富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产业兴旺。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另外还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一大批农业主力军和生力军。

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不竭动力。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把农民增收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要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小农户经营纳入现代经营组织体系。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全程化服务。要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普通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人才支撑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新时期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

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农村自有人才和专业人才。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专业化素质,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

通过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才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一是引导企业家和工商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既要优化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创新机制模式,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建设,又要注意明确政策边界和强化规范运行,保护好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利益。二是利用好逐渐出现的“逆城市化”人口回流机遇,鼓励和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三是完善政策、提高待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就职工作。四是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对口支援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同时,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训,提高“三农”工作能力。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明是考量乡村发展的重要标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要把乡村文明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贴近农民生活、适合农民需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二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中蕴含的科学理念、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置身于城镇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想要留住更多乡愁,就要注重加强对古镇、古村、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注重发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吸收借鉴现代文明的优秀内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遏制目前农村存在的婚丧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作用,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改善乡村面貌

生态美,农村才能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和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必然要求。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继续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改变一些农村“脏乱差”面貌。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切实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加强农村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不断改善农村格局和村容村貌。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实现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退休干部职工中培养选拔人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针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带动提高村党组织能力。特别是要加快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基层“微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问题。

其次,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健全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发挥村民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作用。坚持法治为本,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将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要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正确引导农民行为。

来源丨河北日报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