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旭伟
“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长城起的作用是什么?”“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重要价值、引领意义?”11月9日,在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79场活动中,当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提出这3个问题时,现场听众立刻被深深吸引,陷入思考。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了78场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标杆性活动。第79场活动来到秦皇岛,由董耀会做题为《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的演讲,并就长城研究与保护相关问题,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交流互动。
董耀会在讲座中说,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生存、秩序及传承发展等三大问题。首先,在冷兵器时代,修筑长城意在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其次,长城为农耕、游牧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构建了良好的秩序,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最后,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
在此基础上,董耀会提出了“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一重要观点。“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长城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但它的核心思想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未来,应该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我相信,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他看来,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好似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父亲,需要了解、热爱与保护。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历史的长和体量的长,是长城的伟大所在,也为保护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随着岁月侵蚀、战争洗礼与人为破坏,不少地段的长城出现了残损。长城保护,刻不容缓。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造福社会?“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是最重要的。”董耀会表示,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能够因为长城保护和利用而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场活动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河北省委宣传部、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光明网、中国伦理学会承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新浪微博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300余名干部群众在现场聆听了讲座,全国各地的228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9.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