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扶贫无小事 责任重如山 ——记驻隔河头镇土胡同村原第一书记王奉君
2018-11-15

记者康美思

“王书记就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被村民称为贴心人的就是驻青龙土胡同村原第一书记王奉君。

2016年2月,王奉君接到赴青龙隔河头镇土胡同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任务后,第一时间奔赴土胡同村。土胡同村人口多,全村624户1903口人,贫困户有178户566人,贫困发生率高,底子差,村情复杂。文质彬彬的王奉君成了村民眼中的秀才,派个秀才来驻村,莫不是纸上谈兵?村民最开始都不相信王奉君能有什么作为。

为了全面了解情况、找到脱贫的路子,王奉君坚持每天走访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原村党支部书记黄伟说,刚到土胡同的时候,王奉君就急切地向村干部了解情况,“群众收入有多少?”“建房资金从哪来?”“什么产业能致富?”……这些问题让他时刻牵挂。为此,王奉君背起包、拿着笔记本走村串户,问土地、问人口、问收入,他的足迹遍布辖区所有贫困户家。进行过多少次调研,他自己数不清,身边的同事也数不清,只留下了好几本记满了各式各样问题的“王奉君扶贫笔记”。为了争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他不厌其烦地进村入户宣传,农忙时节群众经常不在家,就利用晚上时间去入户调查。几个月下来,他对各村民小组的致贫原因、贫情分布了如指掌,俨然成了脱贫攻坚的“活地图”。

根据走访中掌握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王奉君坚持“一人一策,精准施策”:有头脑缺资金的,帮助跑贷款上项目;有劳力缺技术的,帮助培训劳务技能、联系务工岗位;家里有学生的,帮助申报“三免一(补)助”“雨露计划”等资助”;长年卧床、因病致贫的,帮助安排慢性病鉴定和申报大额医疗报销;居住条件差的,帮助安排老旧房屋改造或申请危房改造,优先实施安居工程。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危旧房“清零”、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压茬推进,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丝毫没有懈怠。他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一项一项精准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栋一栋民居楼旧貌换新颜,搬迁小区全县率先建成,一座一座山地蓄水池守望着满山果树,一盏一盏路灯照亮了家家户户,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充满了村民的欢声笑语。渐渐地,群众都认为没有王书记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土胡同“有问题找王书记”成了大家遇到困难时的首选。就这样,他成功架起了与贫困户的“连心桥”。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王奉君在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也彷徨过,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市建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的冯瑞平对王奉君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有了领导的肯定与助力,有了单位的有力支撑,有了每位帮扶责任人作坚强后盾,王奉君又重拾了信心。

针对土胡同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王奉君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优化升级传统项目、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新型产业等举措,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坚持“四业”并举,即林果业+种植业+光伏业+劳务输出。经过两年的发展,全村新增板栗、玉露香梨600亩,改良板栗300亩,全村林果面积已达2000亩以上,年收入140万元以上。按照“支部引领、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村里成立了民康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70亩食用菌基地,建成1500平方米冷库及加工车间1处、菌棒生产线1条、育菌棚5座,年产木耳1.5万公斤,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建成144千瓦村民联建屋顶光伏电站1座,年发电量可达18万度以上,实现收入18万元左右。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劳务对接工作室,与县就业局信息共享,并通过LED显示屏即时向村民发布各类务工信息。通过产业扶贫,贫困人口收入由2015年人均不足2600元,增长到目前的人均3500元以上。

在土胡同村两年半的时间里,王奉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整村脱贫的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5%,更是用真心收获了群众的真情,用忘我的付出换来群众满满的幸福。当年,王奉君带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来,如今,王奉君将百姓的愿望都变成了现实。“不留遗憾,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我就是幸福的。”王奉君说。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