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丽冰 通讯员 赵梅
寒冬时节,大地万物萧条,昌黎县昌黎镇杏树园村依然被鲜花所包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能不幸福。
杏树园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人均土地0.34亩,在一个有着传统靠种地生存的农村,这是一个可怜的数字。过去的杏树园村有两个支柱产业支撑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一是果树,二是石场。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支部大会、村民代表会,经过综合议政认为,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来的果树、山场向花卉产业转型,用第三产业带动属于杏树园一村一品思路,让村民学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梦想,利用当地资源变成财富,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让生活在村庄的乡亲真正富起来,有尊严、有理想、有信念地生活。
杏树园村的花卉种植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也曾经历过所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期,但杏树园人依靠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种植技术、销售路径的探索和政府的引导支持,逐渐将花卉产业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户种植到现在的家家户户种植,花卉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该村还建起了花卉交易市场,现在,种植户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将自己的鲜花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55岁的刘志宏、刘金丽夫妻俩从1988年开始养花,现在拥有6个花棚,年收入十多万元。女主人刘金丽笑着说:“那时啥花都养,品种比较杂,效益也一般。后来寻思这么养也不是个办法,我们俩就商量从中选优,确定了杜鹃和栀子花这两个品种,没想到歪打正着,品质提高了,客户增加了,效益也明显提高了。”
“现在村里成立了花卉协会,还有专门的花卉经纪人,到了季节,经纪人就带着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收花了。我还准备在天猫上开家网店,到时卖花就更方便了。”刘志宏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这里水好土好气候好,这几年,家家户户都养花儿,现在都成了一项产业了。
栀子、柠檬、月季、桂花、山茶,红的似火,白的如雪,层层叠叠,姹紫嫣红。山风吹过,丝丝花香,沁人心脾。我们一边听老刘说,一边看花,神清气爽。
“目前,该村设施花卉种植面积400亩,品类达到100多种,年销售盆花800到1000万株,仅花卉一项户均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2016年,杏树园花卉业产值3900多万元,2017年花卉种植产值达6000余万元!”村主任刘向东说。
经过多年的种植,一盆盆鲜花不仅种出了全村百姓的幸福日子,各式盛开的鲜花也为这个小村子营造出了最美的风景。
杏树园村人并没有满足村庄产业的发展,更是将村庄环境的提升当成了村庄整体改造的根本。瞄准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按照山水相映、古今交辉、文化彰显、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突出自然古朴、生态人文景观特征,大力实施了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目前路面硬化达到95%,完成了污水处理、管线入地、旱厕改造等项目。如今的杏树园村水更清了,花更美了,景更亮丽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漫步赏花。在2017年底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让杏树园村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脚步、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站在杏树园村眺望近在咫尺的山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更有五峰山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借助青山秀水的发展资源,能不能和已有着深厚基础的花卉产业充分结合,弹奏一曲新的美丽乡村振兴发展的乐章?”杏树园村人不断思索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把握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山村特色。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做足山水文章,花卉杏花为主题,依山就势增绿,以白墙灰瓦为色调,恢复和保持当地民居风格,保持传统民俗民风、保持乡土气息。二是突出文化融合。既要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又要形成各种文化交汇点。把挖掘历史文化、展现冀东特色作为重点任务,借助红色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底蕴厚重的美丽乡村。三是突出产业支撑。鼓励农民做大做强花卉、林果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四是突出市场运作。通过公司化运作模式,调动群体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人力、资源、资金,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刘向东说。
新时代,新作风,新作为,新气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高度统一的融合体,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惠民、绿色富民上一以贯之,创新发展,才能绘出生态强镇的最美画卷。”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提出了更准确的方向。
一点点地推进、一点点地变美,犹如黑夜中的一盏灯,不但照亮了这个小山村,也照进了山村里人们的心。
短评:
田园风光秀美,碣石山下,碧水湖畔,丛树合围,花香遍布,一个山湖交映、风景旖旎的小村庄正在悄然蝶变,“凡土必绿、凡水必清、凡地必净、凡户必富”的目标也在逐渐实现,杏树园村宛若一幅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水墨画,成为碣石山脚下一张亮丽的名片。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