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科普秦皇岛 > 文章详情
气象科技创新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2018-12-10

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跨区域设立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近年来秦皇岛市气象学会,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作,气象科技创新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污染治理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环境气象监测业务,建立环境气象应急机制

在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升级了26套区域气象站,开展了环境监测业务,包括 PM2.5气溶胶监测、辐射、酸雨等环境监测项目,增强环境气象监测能力。

学会专家参与了秦皇岛市气象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每次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后,按照预案开展监测、预报、预警、会商、增雨等工作,同时通过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各种渠道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近两年,承接政府职能通过国突渠道共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5次。

同时,扎实做好环境气象监测业务,切实提升环境气象业务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一是继续发展环境气象观测业务,着力建设有气象部门自身特点、较为完善的观测系统。把握好现有的观测系统和未来建设的观测系统之间、重点城市强化观测与全省面上观测之间、观测设备和观测内容之间以及部门内外观测系统的有效衔接。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细化责任分工,加强技术研究,着力改进环境气象预报质量、延长预报时效。要加强实时检验,完善质量考核和逐月通报机制。三是梳理环境气象业务的标准规范。从观测、到预报、产品、服务,注重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统一的标准规范,实现对市县两级的指导;深化部门合作。四是继续完善环境气象业务平台,保障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的正常开展。五是进一步优化人员队伍配置。着眼于技术进步和业务调整,使人员配置能够得到充分优化。六是紧密结合社会公众需求做好环境气象服务工作。要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

二、强化环境气象预报能力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业务,重点强化大雾、大风、霾、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建设。2015年以来,学会与市环保局监测站建立气象与环境会商制度,学会提供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环保局根据气象条件分析空气质量预测结果,双方最终确定重污染天气的预报结论。每逢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双方还将加密会商。三年来共开展会商85次。重点从五个方面做好预警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生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以遥感为主的生态安全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立集约化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和共享共用的生态气象大数据;积极推进服务规范和标准建立。二是强化气候安全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加强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能力建设。五是强化城市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要推进城市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学会每月开展环境大气月评估,对当上一个月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气象条件的预报预测经验。三年共发布月分析评估材料17份。年度评估材料3份。

三、重视环境气象科研立项及人才培养

开展环境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联性研究,并针对秋冬季节大气污染指数偏高,环境污染问题较多等情况,完成2期决策服务材料上交市政府相关单位,为市领导关于环境保护方面决策提供气象方面的参考。近三年来,市学会每年立项课题中均包括环境气象方面的课题,2015年,派专人到省环境气象中心学习,培养专门人才。加强气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干部管理能力、综合知识、法律法规、业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或轮训,促进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大力开展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气象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加强气象部门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现有人才参加交叉学科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知识水平,促进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四是与国内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定点的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等,既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又能满足综合教学信息交流,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交叉学科培养以不同学科背景的气象人才为对象,联合气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复合型气象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交叉培养。突出人才知识的“专”与“博”,增强气象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如气象部门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的定向培养和培训以及“3+1”、“4+1”模式培养气象复合型人才,为气象部门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气象科学新的发展需要,注重地球科学,卫星、雷达气象学,水文与水资源,生态学,3S技术及其应用,城市环境与空气污染预报,地质气象灾害预报等专业领域的培训与应用,造就一批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复合型气象人才队伍

四、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人工影响天气,指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人工防霜冻等。它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目的的一种科技措施。例如,在我国很多地区利用飞机或高炮、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进行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在一些农田进行的人工防霜,以及在机场进行的人工消雾等。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朗格缪尔指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纽约一家实验室的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市紧密结合冀东飞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完成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粮食生产、生态建设等重点区域开展经常性人工增雨作业,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工作,增加蓄水,缓解因水资源短缺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抗旱防雹、水库蓄水、森林防火、水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趋于完善,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基本健全,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得到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以来,市人影办组织抗旱防雹、水库蓄水人工增雨作业9次,水资源开发、生态修复作业11次,森林防火作业15次。

五、学会下一步打算

一是与环保部门加强合作,重点实施环境与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以智能化为基础的环境与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工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不利气象条件下秦皇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学决策支撑工程等六大工程;二是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共同研判重污染天气过程和变化趋势,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响应标准及工作流程;三是完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扩散应急气象保障体系,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预测技术攻关,完善突发大气污染扩散应急气象预警系统;四是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分析平台,强化信息共享,强化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交换;五是联合推进科技攻关,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标体系。

总之,学会将会继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作,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尽责尽力!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