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燕赵新作为 致敬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文章详情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策红利盘活农业“大棋”
2018-12-12

记者冷雪 王宁

“今年,我一共流转了1300亩土地,用来规模化种植‘烟薯25’鲜食甘薯,每亩纯收益能达到2000多元,全年下来有200多万元的收入。”12月6日,在卢龙石门镇塔子峪村,当谈起这一年的收益时,45岁的高清喜非常高兴。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市顺利实行,农民从此有了自主经营权,生产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1994年开始,全市先后开展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稳定,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14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逐渐成为农村生产的主旋律。受土改政策的影响,全市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的3.70亿元增长了48.4倍,年均增长10.5%。全市农村经济也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以农业为主的格局,形成了全面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要想富,巢庄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市昌黎名不见经传的“巢庄”,一时间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典型。巢庄人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最早尝到了改革开放带给农民的沉甸甸的实惠。

“党的政策振奋了人心,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76岁的巢善华从1970年开始担任巢庄生产队队长,在生产队解散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前后长达30年时间。对于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的巨大变化,他深有感触。1978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文件下发之前,在党支部书记巢殿杰一班人的带领下,巢庄村采用插橛子的办法,秘密地把地块分给社员,干“小包工”,即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生产责任制;1979年发展为“联产计酬,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生产责任制”。仅仅几年时间,便使这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1980年,巢庄村和实行责任制前的1977年比较,粮食每公顷产量由1687.5公斤上升到4995公斤,年人均收入由33元上升到185元。1980年3月27日,《唐山日报》全面介绍了巢庄农民“联产到劳”的做法。当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巢庄农民的做法被概括进中国北方农民的经验。1981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巢庄踏上共同富裕之路》的长篇通讯,介绍了巢庄大队的经验。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联产到劳”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就是源于昌黎巢庄。

1983年开始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各县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承包方案,承包期一般为10年、15年,还要3年一小调,5年一大调。至1993年底,全市第一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从1994年开始,先后开展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至1999年底,全市二轮土地承包基本完成,普遍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海逐浪,风涌不息。改革的步伐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前进,在土地承包基础上,我市又探索土地流通和规模经营。

随着土地流通渠道一步步畅通,原先由一家一户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开始被打破,规模经营开始出现。农民根据自身实际,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规模经营形式。海港区西盐务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乡镇企业发达,劳动力全部被安排在乡镇企业。村里将土地集中,建立农业企业,交给种田能手经营,经营者即为乡镇企业职工。1988年,昌黎以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诸多葡萄酒企业纷纷落户,厂家需要大量的酒葡萄原料,为此,企业与当地村合作经营组织协商,从农民手中成片租赁土地,明确租期,按年支付租金,村合作经营组织再把企业租赁的土地发包给农民承包,按照企业制定的技术规程种植酿酒葡萄,形成规模经营。这种租进又包出规模经营形式被称为“反租倒包”。

进入21世纪,中央再次强调“三农”工作,要求稳定既有承包关系。秦皇岛市委又重申了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绝对尊重农民的意愿,只要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不影响土地产出率,就一定要按群众的意愿办事,绝不违背农民的意愿用行政手段推动。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从2014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旨在强化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稳定农民土地经营的预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的推进,为大规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持。”昌黎县农经局局长赵建新对记者说。

“种地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2014年开始,昌黎县后马坨村村民李宝起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地,种植土豆、麦子和玉米。由于土地成片规整,劳作从翻地到收割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后马坨村党支部书记贺锡穷介绍,全村现有耕地5000余亩,实现规模经营的已达2000多亩,并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规模经营,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生产的主旋律。

受政策利好影响,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197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元;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63元,年均增长12.3%。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