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燕赵新作为 致敬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文章详情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之新农村 | 日新月异连年丰
2018-12-14

题记

山村独栋小楼、整洁的水泥路、干净的冲水厕所代表当前农村面貌,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蓬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更是给村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66773c9e44d2fb2e2051c37e6aa20b6.jpg

看着丰收的水稻,昌黎水稻大户笑逐颜开。记者 马卫庆 程学水 摄

记者 周岩 周磊

12月4日,海港区驻操营镇大道岭村,51岁的陈立银一大早就在厨房里忙活,二儿子王龙要带女朋友回来,她得准备点好吃的。

干净敞亮的厨房只是这栋300平方米的独栋小楼中最普通的一间,光洁的地砖、独立的冲水式卫生间、布艺沙发、液晶电视、冰箱,各类现代化的家电齐全,如果不是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还真像置身在城里的住宅楼。

陈立银思绪飞到上世纪80年代初,她第一次来婆家,三间低矮的老屋,只有三块玻璃,其余都糊着窗户纸,坑洼的黄土地面上,是不知道几拨老鼠打的洞,地里种的粮食,勉强填饱肚子……

不过40年的光景——换了人间。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陈立银家守着大山,发展板栗种植,农闲时打点零工,家里又开了小超市。出门有汽车,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手里有余钱,在秦皇岛,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民越来越多。

从填饱肚子,到住上三层楼

12月的天,冷飕飕的,陈立银家火炕烧得正旺,她和丈夫王彦举在家穿着毛衣毛裤还直冒汗。

屋里,红艳艳的蟹爪莲开得更艳,爱养花的陈立银养了十多盆花,填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是搬新房后养的,以前老房漏风,冬天,花都养不活。”

53岁的王彦举在电脑上看小说,家里的20亩地栗子都卖完了,这时节主要是剪枝,“天冷,歇一天。自家的活儿,啥时候干都行。”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彦举明白,如今,早不是土里刨食填饱肚子的年代了。

四面环山的大道岭村,52户村民,192口人,村里有2700亩山地,漫山遍野都是栗树和果树,仅板栗和苹果两项,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

在陈立银的印象中,1984年,她刚嫁过来时,村里没人种栗树。“家家户户种玉米、谷子和高粱,忙活一大年,将就填饱肚子,家里人多劳力少的,连口粮都不够吃。”

一日三餐除了高粱米粥就是玉米饼,来客人才蒸点小米饭,过年过节吃顿肉打牙祭,“冰棍一毛钱一根,孩子哭闹,给一巴掌也不舍得买。”陈立银说,不咸不淡的日子在1999年突然起了变化。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经济型作物“吃香”,大道岭村因地制宜,开发荒山,发展林果业,栽种栗子树和果树,这些年板栗市场行情好,“一斤没掉下过五六元钱,最贵到过八九元。”

村民们靠种栗树腰包鼓了,陈立银家卖苹果和栗子,年收入就有6万多元。陈立银又开了小超市,农闲时节,夫妻俩帮人给苹果套袋挣工钱,“俩人一天就挣300元钱。”

手里有些积蓄,2014年,陈立银又借了点钱,在老房原址上盖了三层楼,“当时欠的35万元早就还清了。”让陈立银欣慰的是,两个儿子也都争气,大儿子技校毕业在开发区外企工作,小儿子正准备找工作。“赶上好时代了,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能过成这样。”陈立银很满意如今的生活。

村容村貌巨变 ,打造美丽新农村

陈立银发现,改变的不仅自家的生活,村子也越变越美了,“美丽乡村建设”让群山环抱的小村子变成山水环绕的秀丽乡村。

“原来村里到处堆满鸡粪猪粪,臭烘烘。抠个坑,搭两块石板,围个栅栏就是厕所,夏天苍蝇嗡嗡乱飞,特别不卫生。”如今,整洁的水泥路通到每户门前,雪白的文化墙上画着清新的山水画,道路旁,随处可见绿色的垃圾箱,每天都有专人清运垃圾,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冲水厕所。

2017年,环长城旅游公路通车, 从陈立银家门口经过。这条路贯穿海港区北部山区几十个村庄的公路,改善了沿线村民的出行条件,方便了农副产品的运输,有效带动了当地板栗、核桃等果品种植与采摘以及旅游农家乐等特色农业发展。

陈立银和村民们的板栗不愁卖了,收板栗的车会开到家门口,赶上假期,城里人扎堆来村里观光。旅游公路沿线的很多村庄都发展乡村游,陈立银夫妇也计划着将自家的三层小楼利用起来,开个“农家乐”,让家里的收入再翻上几番。

自己出门找市场,如今生姜走出国门

在距离大道岭村60多公里的抚宁区东新庄村,“姜大王”王卫国的姜制品加工车间里,生产线上的工人,将一块块去好皮的生姜加工成甜丝丝的姜糖。

在这个家家户户种姜的村子,55岁的王卫国是村里第一个种姜、第一个开洗姜厂、第一个为生姜找销路的人。

王卫国种姜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父家在山东,看到当地人都种姜,他走亲戚就带回来一点种在自家地里,“那时候我们庄都种烟草,卖花椒面啥的,种姜还是新鲜事。”

姜种出来,他就带出去卖,“一块多钱一斤,比种别的都强。”看到有钱可赚,老百姓们你种他也种,“九几年的时候,东新庄生姜种植就达到2000多亩。”王卫国记得,村民们提溜着小秤,各个村镇追集卖姜,那时候东新庄的姜大多销在家门口,最远到了秦皇岛。

为把更远的客户吸引来,1999年冬天,他坐火车去绥中、沈阳等地跑销路,一直到了边境。“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两个耳朵都快冻掉了。”一番辛苦却只拉来几个客户买他的姜。

“从出门找市场到有人上门收货也就几年光景。”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之快让王卫国感叹,2010年,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手下有300多农户跟着他“抱团”闯市场,与客商签订单,不出家门就有人来收货。王卫国说,如今,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有种菜的、有种水果、有种板栗的,区域集中规模化,在市场更具有竞争优势。”

更让“姜大王”骄傲的是,他们合作社种植的生姜土壤及产品各项指标检验合格,还走出国门,远销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王卫国也赶上这波“大潮”。2012年,他建起厂房,研发速冻姜泥、姜粉、姜片和姜蓉枣饮等十多种深加工产品,让抚宁生姜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种姜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村没有独门独院的房子,一个院里几家人,住的都是土坯房。如今家家房子敞亮,不少人家都买了小汽车,还在城里给孩子买了房。”


>>相关链接:

40年来,我市全部行政村实现了通电,91.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7.6%的村通宽带互联网,58.2%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全市有89.3%的乡镇实现集中供水或部分集中供水,92.0%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2016年末,全市有99.4%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有部分老人与子女同住)。其中,拥有一处住房的占83.8%,拥有两处住房的占14.2%,拥有3处及以上住房的占1.3%,拥有商品房的占3.8%。住房主要为砖混和砖(石)木结构。

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7.9辆,摩托车、电瓶车102.9辆,淋浴热水器40.0台,空调17.2台,电冰箱90.3台,彩色电视机108.4台,电脑29.5台,手机203.9部。

农民做饭取暖使用的能源中,已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主要使用柴草、煤炭作为燃料发展到目前电、燃气比例加快上升,部分地区和农户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太阳能。2016年末,主要使用电的用户占28.7%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