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燕赵新作为 致敬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文章详情
从“景区”到“全域”见证旅游产业巨变
2018-12-19

 记者史娜 江学科

11月18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滨海大道上,靠近湿地的马路一侧,摄影爱好者们正架着“长枪短炮”抓拍鸥鸟翔集的海天美景。走进鸽子窝公园,小广场里嬉笑喂鸟的孩子、长椅上沐浴着暖阳的老人、忙着自拍晒照的年轻姑娘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冬日里的风景画。来自北京的游客赵先生感叹,秦皇岛不仅夏天美,这里的冬季更值得游。

鸽子窝公园今年投入巨资进行了改造提升,将浅水湾、大潮坝等滨海岸线资源重新整合,使景区面积增至3.17平方公里,是原景区面积的10倍多,增加了滨海栈道、湿地潮坪、浅水湾浴场等10处旅游景观,向着全国5A景区冲刺。

鸽子窝公园的变化是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我市将包括山海关景区、北戴河碧螺塔酒吧公园等20余个旅游项目在传统经营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完成投资约12亿元。

旅游项目的多元化改造,彰显了我市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旅游产业从“单一的景区产品”到“全域旅游”的变迁。

1984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秦皇岛市旅游局和秦皇岛市旅游公司。同年4月,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1985年,我市接待海外游客入统人数为740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5万美元。1995年,我市首次将年内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列入统计,分别为632万人次和20.32亿元。同年,市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入统为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02万美元。

2013年,我市提出了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旅游兴市、文化铸市的发展战略,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我市旅游产业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指标成倍增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作为第一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来抓,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打通了“上山、下海、入村”的旅游大通道,大力发展的旅游休闲产业和度假产业,全力建设以长城文化体验、滨海休闲度假为底蕴,以大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为牵引,以建设国际旅游港和自由贸易港为龙头,以组团式山海田园格局为特色,彰显生态优良、设施完备、绿色低碳、人文情怀、温馨浪漫生活方式的国际滨海休闲度假城市、国际康养城市、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窗口城市、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名片城市,向着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迈进。

随着“旅游+”功能的发挥,旅游产业正打破界限,促使老景区转型升级,一批批新型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旅游+医疗”模式的国际健康旅游中心,“旅游+农业文明”的综合体心乐园,“旅游+婚庆”的婚庆文化产业园海誓花园等,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做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我市不断推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旅游政策支撑、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环境等工作齐头并进。多条国内、国际航线相继开通,滨海大道、环长城公路、西部快速路等旅游路网的广布,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发展,A级景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屈指可数到现有34家,省旅发大会、省园林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去年全市接待游客5254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58余亿元。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活力休闲城市”等殊荣。

当前,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城定港、港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港、综合贸易港建设。未来,将立足于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强化提升,围绕将西港区打造成为“国际旅游港、国际邮轮港”的新目标新方向,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以实现区域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秦皇岛城市整体形象,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滨海新城区,成为中国港口转型、港产城融合的新典范。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