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燕赵新作为 致敬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文章详情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 | 住房广厦万千总关情
2018-12-20

题记

从为了住房发愁,发展到今天的择优而居,居民住房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蜗居”点点已成广厦万千。

记者 赵明 马朝

“家”是个温暖满溢的字眼,很多传统的国人认为,住进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层;从煤炉子取暖,扇蒲扇降温的简陋小窝,到冬暖夏凉的舒适宜居空间;从一家8口三间房的大杂院,到花木婆娑的现代化小区——市民路博强一家的搬迁经历,是改革开放40年宏大叙事的背后,秦皇岛一个小家庭的幸福诉说。

住房条件改善——从大杂院住进福利房

64岁的路博强,小时候的住所在海港区杨家胡同6号,讲起几十年前的大杂院生活,仿佛在说昨天的事:“那个大杂院里,一共住着两户人家,每家都是七八口子生活在一起。”一家8口三代人共住三间房,想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在那时看来是件遥不可及的事儿。

直到1980年,家人住进了耀东里,路博强也在那一年成了家,和新婚妻子住进南山街的一处平房。

“那时候不讲买房,也没有商品房可买,都是住单位的公房。”路博强记得,自己结婚用的房子有两间,一共24平方米,每个月需要给单位交上几块钱“房租”。

“单位的福利房都是要有一定工龄才能申请的。”那个时候,上班族虽然享受的都是福利分房,但分房指标少、面积小、居住环境上也常常难如人意。很多人还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里,或是跟老人兄弟姐妹们挤在一起。在他看来,能有一处自己的住房,就已经很不错了。

“两间平房虽然又小又潮,可是正儿八经的‘海景房’,出门就是海边。”路博强笑着说。每到夜晚,就能看见东山灯塔的光亮,到了夏天开着窗子,一家人总是伴着海潮声入睡。后来,秦皇求仙入海处在那里建起,路博强一家三口也搬进了单位分的八号工地,如今的新开里。

享受改革红利——从平房到楼房

改革开放初期,工薪阶层解决住房问题依旧是靠分配。1984年,搬离了“海景小平房”的路博强住进楼房,室内土地面变成水泥地,用上了能冲水的卫生间,墙面刮了大白,还请人打了几件家具。现在看来,那个46平方米的两居室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炙手可热。

199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祖国大地。秦皇岛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路博强和家人享受到了城镇居民住房改革的红利。那一年,单位响应国家政策,盖起了集资房。路博强和爱人都是同一家单位的职工,两人便用一万多元的积蓄在工人南里买了两套49平方米的房子,一套给长辈住,一套自己住。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一家人初次尝到 “产权”的滋味。

“房子有前后两个阳台,小区里也有绿化带了,住房条件的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儿。”拿到房子后,装修、买组合柜、沙发、电视、冰箱,路博强和家人都很满足。但在当时,“住进上百平方米的大房子,依旧是想都不敢想。”

2008年,路博强的儿子结婚,自己随着孩子搬到了和平花园的小高层,住上了有电梯、物业管理,有小花园和健身设施的精装房。没过几年,退休的路博强当上了爷爷,孩子们要给他改善住房条件,老路高高兴兴地住进了30平方米的大卧室,下楼穿过小区再走几百米处,就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住上137平方米的大房子,在森林逸城小区养老,同事们都很羡慕我。”路博强对今天的日子感到特别满足。

让更多人安居——保障房温暖了困苦的人

12月6日,是秦皇岛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靠贩卖海鲜维持生计的丁姐凌晨1点就去码头等船,进完货再回到住处歇上一会儿,暖暖身子再去附近的早市卖货。

“今天真冷,但是习惯了。亲戚们都能接济我,可我还想自己干。”丁姐大大咧咧的性格,说起话来爽快又洪亮。

就在路博强住进海边宜居小区的2012年,一直居无定所的丁姐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进了秦皇岛市第一批保障性住房——位于新开河畔的安居东里,一套46平方米的公租房,让丁姐备感欣慰,再也不用为房子发愁了。

在这之前,丁姐一直和爱人租住在河东这片儿,钱都投在了渔船上,没有余钱买房。自从爱人意外离世,船没了,家似乎也塌了。回娘家跟老父亲挤一挤,或是在兄弟姐妹的资助下租个小屋,就这样度过了一段日子。如今,申请到公租房让她整个人安定下来。命运多舛的丁姐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依然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去挣房租。

“这样的条件在外面租怎么也得七八千元一年,我们只需交2000多,可得感谢政府。”房子虽然是北面,但采光不错,爱干净的丁姐把屋里收拾得温馨又整洁。

当天,忙碌了一个上午回到住处,丁姐还不忘帮10楼的邻居刷电梯卡,并坚持把邻居送到门口。“她眼睛看不见,我们一个单元的看见了都会扶一把。大家也总帮我搬货,有次腰疼病犯了,还是邻居们把我抬到大夫那的。”

在这个依河而建的高层小区里共有900余户,居住者都是像丁姐这样生活有一定困难的人,他们也都是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现在,女儿已经在深圳安家立业,到了休渔期时还能休息几个月,不用跟老父亲挤在一起,也不用到处找房住,丁姐逢人爱讲,“这样的日子挺知足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人们的房子越住越大,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美。从单位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房时代。居住环境的一步步改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蜗居”点点已成广厦万千。

>>相关链接:

1981年,秦皇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15平方米,2017年,人均自有住房面积增至34.14平方米,累计扩大近30平方米。

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完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夹心层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我市从1994年起陆续启动各项安居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共为15.8万户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了住房保障。

在此过程中,市区现代化小区逐年增加。西部,秦皇半岛片区拔地而起;北部,万科、恒大等知名房企相继投资;碧桂园、保利接踵而至……沿着秦皇岛的海岸线,北戴河新区的阿那亚、海港区的海碧台、山海关区的白鹭岛……秦皇岛的房产市场繁荣景象引来大量外地购房者。对市民而言,买房、换房选择越来越多,在房屋质量、小区环境、物业管理上精益求精;曾经的城中村里高楼起,大批村民住进电梯洋房,享受着与城区一样舒适的居住环境。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