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明
昌黎县培育、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一穗稻花香七里,一家煮饭香全村”——这是昌黎咸水稻的写照,当地人民尤其擅长在海边盐碱地种植弱碱性水稻。作为昌黎水稻主产区之一的刘台庄镇高坨村,特殊的盐碱地,特别的碱性水,种植出颗粒饱满、质地坚硬、口感丰满的弱碱性大米,米香就是这个村丰收的标志。
稻米带来富裕生活
12月5日,初冬时分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度以下,高坨村党支部书记赵万军刚刚从自家的承包地里回来。“要是早来半个月,你会看到稻浪滚滚的丰收景象,那真是非常壮观。”说起村里的水稻种植,赵万军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村里本来就有的地加上流转来的土地,一共种了1万多亩水稻,合作社有33户组成,还有4个稻米加工厂,全村800多人中,从事水稻种植、加工的就占了30%以上。目前村里出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种水稻就能有比较好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赵万军说,作为传统的水稻种植村,这几年高坨村不断扩大规模、改良品种,高坨大米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为什么这里的米好吃?种了20多年水稻的赵万军给记者普及了知识:“昌黎是我国少数沿海水稻种植区之一,在海边滩涂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特殊地理环境和碱性水源,造就了昌黎咸水稻独特的品质。这里的大米看起来有点发青色,煮粥以后非常黏稠,香味浓郁,口感特别好。”
刘台庄镇是昌黎县稻米的主产区,全镇有优质水稻基地3万亩,年产优质稻米2万吨。镇里高度重视稻米产业发展,立足特色谋发展,不断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提质增效,做牢发展基础。尤其是近两年,坚持基地建设为基础,统筹谋划和推进稻米产业发展,架构整个稻米产业发框架,努力开辟一条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村里经济发展。
稻米产量占全镇三分之一的高坨村,也在谋划着下一步的发展。
“目前我们高坨村的大米已经注册了商标,这两年积极参加镇里举行的‘稻米文化节’,通过活动宣传高坨大米,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的产品。”赵万军提到的“稻米文化节”是这两年刘台庄镇打造的特色旅游文化项目。2017年9月29日,首届刘台庄镇稻米文化节举行,通过表彰稻米产业带头人、稻米知识科普讲座、稻米收割竞赛、稻米文化书画展和文艺演艺等一系列活动,推进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今年10月,“稻米文化节”又升级为县委农工委和县委宣传部主办、以“喜看稻菽千重浪·昌黎农民庆丰收”为主题的昌黎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2018刘台庄稻米文化季,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地域文化、乡村旅游、大众体育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筑牢稻米产业基础,培育特色稻米种植基地。
村民感受集体温暖
1999年,赵万军开始担任高坨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他又当选了村委会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村里各方面的发展,得益于多年来的水稻种植,让村民都受了益。”
随着稻米种植的不断扩大,村里的集体收益也很可观,“目前我们村一年的集体收入在30万元左右,给村民带来了许多保障。”据了解,高坨村村民的合作医疗费用由村里负担,每人每年220元,一年村里就要拿出十七八万元,这在刘台庄镇是唯一的一个村。
村里每年的收入,除了支付合作医疗之外,还用在了修路、打井、电费等方面。“我们村的土地在承包之前,村里会把相关的变压器、电线都接好,为承包人解除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承包费用比别的地方要高出不少,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赵万军说,集体收入就要用在老百姓身上,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作为村里“两委”班子的领头人,赵万军同时也是村里稻米种植的带头人,他自己承包了500亩土地种植水稻,带头成立了稻米合作社,为村民在种子购买、稻米加工、稻米销售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在2017年镇里首届稻米文化节上,赵万军还作为9名“生态稻米产业优秀带头人”之一受到了表彰。“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种植户,一直在大力推广优质稻米和生态化的生产技术流程,咱们的水稻也从产量型向优质高产型、绿色有机型转变,我们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无公害稻米示范园区建设,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把这里米质好、品质优的稻米推广出去,打响高坨大米品牌,给种植户带来更好的效益。”赵万军的目标很明确。
短评:
清香的稻米改变了高坨村人的生活,为他们铺就了致富的道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稻米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高坨村稻米种植模式由产量型向优质高产型、绿色有机型的转变,也在适应着市场,追求着品质。“稻米文化节”的举办,更彰显着当地人们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农业”产业新业态的美好愿景。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