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燕赵新作为 致敬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文章详情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 | 人才群贤毕至沐春风
2018-12-21

题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求贤若渴,向各类英才展开怀抱,并且为他们创造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这些优秀人才也为我市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记者 李妍  江虹

“电厂烟囱多高?水塔多高?”

“烟囱80米,水塔72米。”

“这就去汇报。”

33年前,市电业局一间办公室里的一段简短对话,决定了张兴久后半生的生活轨迹。1935年出生的张兴久是我市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1985年,在北大荒生活了半辈子的他,离开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二建筑公司,加入市电业局土建公司,成为热电厂一期建设者。而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当时人才单位所有制这道封闭严密的闸门被打开,人才自由流动成为现实的政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改革开放初期的秦皇岛向各地英才展开怀抱。

求贤若渴,

广揽专业人才

1984年底,作为当时单位的技术骨干,张兴久去上海、杭州等地学习考察,返程途中,得知秦皇岛正在筹建电厂,张兴久开始琢磨,这是回秦皇岛的好机会。“其实我和爱人老家都是卢龙的,早年随家人去了东北,心里一直有回来的愿望。”于是,张兴久从秦皇岛站就下了车。

经过打听,张兴久知道了当时秦皇岛电业局的地址,他自己找了过去。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张兴久难免有些紧张:“我看厂里没几个人,也不知道找谁,反正就碰碰运气吧!”

“你找谁?”一位正在整理文件的工作人员看见张兴久问道。

“我想调转。”张兴久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他见那人愣住了,接着解释道:“我是名工程师,一直在黑龙江的建筑公司上班,爱人身体不好,东北太冷了,一到冬天咳嗽厉害,都不敢出屋,我们想来这边生活。”

“你建过电厂吗?”

“不光建过,我还是项目技术负责人,黑龙江北安电厂5期扩建工程就是我们公司承建的。”

“是吗?电厂烟囱多高?水塔多高?”

“烟囱80米,水塔72米。”张兴久一听,这是在探底呢,对于这些熟记于心的数据,他脱口而出。

“发表过什么文章吗?”

张兴久随口说了两篇,对方觉得靠谱,问他:“什么时候回东北?我这就去汇报。”

张兴久一听这事儿有门,心中暗自高兴起来,他当时就有一种预感,这位接洽者肯定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果然,撞见张兴久的正是当年秦皇岛电业局的副局长王志祥,在这样一位领导面前,张兴久开诚布公地递出了自己最好的“名片”。

很快,张兴久收到答复,可以接收。之后张兴久填写履历表,向秦皇岛电业局提供了自己毕业证、职称资格证、论文成果等,1985年春天,正式办理了人事调转。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于是,看似三言两语的毛遂自荐成了成功跳槽的案例,这正是当时我市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求贤若渴的真实写照。

专注本职

成就一番作为

隆隆机声,泵机舒展长臂,将混凝土源源不断地浇向作业平台,1990年12月20日,在张兴久的记忆中,这一天着实难忘,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工作之后,秦皇岛热电厂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电力缺口较大,工业限电、农业缺电、广大人民盼电,这样的特殊时期,能为祖国的发电事业作出贡献,张兴久备感荣幸。他和一线的同志们齐心合力,将我市热电厂一期项目圆满完成,两台20万机组的成功发电使得我市成为华北电网同类型机组中的佼佼者。基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被评为省局先进工作者。热电厂筹建处办公楼、热电厂一期、二期项目建设、北戴河华北电力大厦、华北电力办公楼,这些项目建设张兴久都参与其中,在此期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业书籍《木工画线》。老伴儿张秀芬特意将这本书找出来给记者讲了讲里面的门道,自豪地补充道:“这本书是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的,是我国第一本此类专业著作,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书中有70多个三角方程式提供给读者。”

1994年退休后,张兴久一直在本专业发挥余热,曾在我市多个房地产公司做监理,还远赴深圳等地开发电厂,设计制造是他一生难以舍弃的事业。2002年,张兴久出于好奇偶然买下两个鲁班锁,从那时开始,张兴久就搜集资料,动手制作。目前他已设计出86种鲁班锁,其中制作完成70种。2005年,他设计的由9根木条组成的鲁班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今年11月1日,张兴久制作的鲁班锁系列作品被中国科学技术馆收藏,将用于馆内“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不久前,张兴久刚刚收到中国科学技术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张兴久已经83岁了,偶尔摆弄苦心钻研出来的鲁班锁,身边有老伴儿陪伴,在故乡秦皇岛,安然享受幸福的晚年。

人才兴市

给人才一个好归宿

“这是当时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才招聘会,17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盛况空前。印象最深的就是硕士以上学历的报销往返路费,那个时候,完全是供给方市场,企业非常需要人才。”2002年9月28日,我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组织举办了“秦皇岛市首届高层次人才招聘洽谈会”, 当时参与工作的史向前回忆道。

毕业于燕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戴峰就是通过那次招聘会入职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阿化肥”)的,经过十多年的锤炼,他已由当年的技术员成长为如今的计算机中心主任,主持十多项公司系统项目建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主管。身为一个异乡人,他感慨颇多:“我的老家在江苏泰兴,在秦皇岛大学毕业后,赶上好的政策和时机留在了这样一个中外合资的大企业,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在职期间,公司支持我继续深造,让我能在专业领域更加游刃有余,感到很幸运。”

当时参加招聘会的中阿化肥工作人员王桂莹回忆:“那个时候,正值公司起步阶段,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支撑,我们也在薪酬和各种待遇上给出了超出当时标准的条件,希望留住人才。如我们所愿,这些年轻人确实都发展得很好,以后还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那场招聘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5800名专业人才到场求职应聘,办理登记手续的2400人,经供需双方洽谈,累计有827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那一年,成百上千个“戴峰”留在秦皇岛,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努力,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改革开放之前,我市没有专门的人才开发管理机制。1984年8月5日,市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市人才交流服务工作,主要进行人才的流动调配、档案转接等管理工作,在泛黄的人事调动表上,详细记载着姓名、年龄、原工作单位、学历、接收单位等信息。从初期为当时正在建设的热电厂、市煤气总公司、秦皇岛腈纶厂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引进人才296名,到今天,我市实施“港城英才计划”,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形成“海鸥合伙人”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一座人才的美好归属地渐行渐近。

>>相关链接:

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1.13万人,享受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的高精尖人才1.76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专家5人,“万人计划”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入选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省管优秀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9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44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7人,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双百”人才2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54人,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19人。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