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冀明
“四季雪面粉”“杜家香油”想必都熟悉吧?这些北方名牌产品产自昌黎城郊区。前一段时间,闻名港城、智救火灾受困群众的“豌豆哥”您也听说过吧?他也来自昌黎城郊区。
12月5日,记者来到昌黎城郊区管委会,管委会宣传委员李益民介绍了情况。昌黎城郊区位于县城南侧,从东、南、西三面环绕昌黎县城,1996年成立,全区下辖28个村,2.8万人口,初步形成了以刘李庄蔬菜、马铁庄草莓、中卓庄苗木、东岗子韭菜为主体的四大种植基地。近年来,城郊区工委、管委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全区的一项重点工作,提高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
文明的养成
为了扎实推进区、村文明创建进程,昌黎城郊区提出了“三创”活动目标,具体就是创建文明机关、文明企业、文明村庄。以此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文明机关创建中,城郊区工委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体系建设,破除陈规陋习,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这样一件事情:北戴河机场建成后,需要修一条机场快速路连接市区,这条路正好经过城郊区,占地、拆迁是个麻烦的事情。城郊区工作人员立即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劝说村民完成了拆迁征地任务,体现出担当精神。
区机关还建立文化活动室,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每逢年节开展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机关干部的文化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参与进来,也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近几年城郊型经济快速发展,昌黎城郊区形成了面粉加工、衣帽生产、干红酒酿造、肉制品熟食加工、餐饮服务等一批对地方财政具有支撑的骨干企业,其中就包括了“四季雪面粉”“杜家香油”等品牌产品。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城郊区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贯穿整个生产经营之中,做到文明生产,文明经商,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四季雪面粉”员工利用每天晨练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员工大声说出自己工作上的想法和个人小目标,这样的办法提高了凝聚力,提高了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文明村庄创建工作中,各村成立卫生清扫队伍,建立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昌黎城郊区还积极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好儿媳”等评比活动,倡导新风尚、新风气,赌博、迷信等活动明显减少。
榜样的力量
近些年来,昌黎城郊区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他们的行为也成为城郊区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注脚。“豌豆哥”智救火灾受困群众的事迹本报曾经报道过:6月3日中午,乐亭县姜各庄镇金满堂酒楼突发大火,多人被困在酒店三楼,包括不少60多岁的老人。城郊区东钱庄的姜凤臣开着一辆满载豌豆的货车正好从此路过,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直接开车越过了20多厘米高的马路牙子,在正对着楼上窗户的位置停了下来。利用满载着豌豆的货车充当“救生气垫”,使多名被困者或顺着绳索或直接跳到了车上得以逃生。救完人之后,姜凤臣没有留下任何讯息就忙着送货去了。
这件事迅速在微信上爆屏,有网友亲切称他“豌豆哥”。经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巨大反响,姜凤臣一下子成为“网红”,陆续收到了很多电话和微信,更有爱心公益组织给他送来慰问金和奖金,但不善言辞的姜凤臣并不想接受,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捐出去,给有需要的人。
马艳泉本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此前在城郊区大张庄村托老院打工。2010年4月,老板认为办托老院不赚钱,不想再干下去了。入托老人大多是儿女照顾不了的,面临被遣散回家的情况,马艳泉与丈夫斟酌再三,决定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在自家小院开起了托老院。目前,托老院里有18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就有7个。面对这些捡来的“爸妈”,马艳泉从来都是尽心照顾,无论春夏秋冬,她凌晨4点半都会准时起床,挨个屋为老入倒马桶,打扫房间,做饭、洗衣,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饭、擦洗身子。十几位老人从来都拿她当亲闺女看待,与其说这里是托老院,倒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马艳泉也因此当选河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获评“网评河北雷锋”等荣誉称号。
此外,还有传承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的80后小伙子宋建亮;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经营成大型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四季雪面粉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蔡庆红;率先建起油桃大棚,带领村民完成种植模式转变、走上致富路的马英侠;爱管“闲事”、热心帮助村民的马铁庄村妇女主任管婌琴……
这些模范就是昌黎城郊区的一笔精神财富。管委会为此打造了道德讲堂,整理好各位道德模范的事迹材料,由各村的文艺骨干、老教师等宣讲。一个季度一次的道德讲堂,能吸引几百名村民参加,大家认真了解他们的事迹,并以之为榜样进行学习。
短评:
采访中,城郊区模范人物的事迹一次次将我打动,他们身份不一,工作各异,但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一样的。这些鲜活的例子不正体现出昌黎城郊区文明建设的成果吗?反过来,这些模范人物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村民投入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扎实推进。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