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冀网媒2019新春走基层 > 文章详情
【新春走基层】卢龙县双望镇五达营村:四世同堂过大年
2019-02-07

555664456915177552.jpg

农家小院挂起大红灯笼

记者 周磊

猪年春节,77岁的大姨家添了桩大喜事—-年前一个多月,大姨的第二个重孙出生了。这个新降生的小生命让四世同堂的家又多了几分圆满和喜庆。

大年三十中午,大姨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炕上,身边的襁褓里重孙睡得正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儿孙们围坐桌边,举杯畅饮,笑语声声,大姨心里是浓得化不开的幸福,”77岁得俩重孙子全庄也没两份,咱这一大家子老老少少都好好的,我忒欢喜。”

大姨家在卢龙县双望镇五达营村,村南头就是车来车往的102国道,高速公路没通车那些年,路上奔跑的南来北往的大货车特别多,近些年渐渐少了。顺着国道往北拐上一条小路,开车走上几分钟就到了大姨家。         

她家是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平房,院心有棵大杏树。杏子熟的季节,黄澄澄挂满一树。年的到来让小院满是喜庆的味道,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红灯笼,大铁门上贴着红彤彤的对联,这些都是年三十早上,大表哥带着儿子布置的。

54岁的大表哥已是两个孩子的爷爷,大孙子上三年级了,前些天又添了第二个孙子。为给家里的日子寻个奔头,大表哥带着儿子常年辗转于河北、北京的建筑工地做工,支模板扛铁管,建设日新月异的城市。

蜗居在八人一间的简陋工棚,吃着没有多少油水的饭菜,辛苦打拼,一个月9000多元的工资还算可观。

与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一样,每年临近春节,父子俩也会打包好铺盖,加入这拨春节迁徙的大潮,奔向百公里外的温暖的故乡。往年,他们都贴着年根儿回,今年,为迎接家里新成员的出生,两人年前一个多月就返乡了。

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吃食日常也能吃到,但预备过年的吃食对庄户人家来说依然是件马虎不得的大事。

从小年开始,大表哥就一趟趟到离家两三公里外的集市采买年货,从鸡鱼肘子到蔬菜水果,像“蚂蚁搬家”一样搬回吃食,腊月二十七,年前最后一个集,父子俩又置办了春联和鞭炮 ,大表哥还买了些红包,给两个孙子和来拜年的小辈们包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

年三十早上,一家人凌晨5点多就起来了,大表哥带着儿子把院子清扫干净,贴好对联窗花。大姨和姨夫准备好瓜子和糖果。灶间里,表嫂带着女儿女婿热火朝天准备午饭,女儿嫁到张家口,今年过年没去婆家,也留下来一块儿过年。

往年表嫂是“主厨”,今年做厨师的女婿接过“重任”煎炒烹炸。粉鸽子卷上肉切成小段炸成金黄酥脆的千子,肉馅包裹白菜上屉蒸成菜卷子——每年年宴,这两样卢龙当地的特色美食必不可少,灶火正旺,扑鼻的肉香透过冒着蒸汽的锅盖钻进鼻孔,直径近1米的大锅炖肉酥软喷香,有着城里锅灶做不出的味道。

11点半,大碟小碗的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陆续端上桌。开饭前,大表哥照例像往年一样在院里点上一挂鞭——“辞旧迎新”多年的传统不能丢。鞭炮声响起,院里的小黑狗受惊地“汪汪”叫起来,小孙子捂着耳朵趴在窗台探头探脑往外瞧。

放过鞭炮,表嫂将最后一道“红烧海鱼”端上桌,16道菜,图的是吉利的好彩头。大表哥拧开塑料壶,倒了满满一杯高粱酒,煮好的热露露也摆上桌,一家十口人四世同堂,坐满一张大圆桌,说着笑着喝着,热热闹闹地吃了开年饭。

几杯高粱酒下肚,大表哥的脸微红,眉梢眼角都是喜气。屋子窗明几净,雪白的墙壁,崭新的铝合金门窗。去年,靠着国家给的旧房改造补贴,家里改造了住了几十年的老房。不远处,给儿子盖的新房敞亮气派。“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也不少来钱,爹妈身体好,又有好后人,这日子还有啥不满意?”

院里的老杏树上粘着几块红艳艳的鞭炮皮,远远望去,像几朵绽放在枝头火红的花。岁月更替,年复一年,它见证了小院里血脉相连的人们一次次的相守和团圆。岁岁年年,家人相依相守,才是圆满。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