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汝波心里有些急,急的不是别的,是不能和大家一起去做好事。
“以前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忙活,现在身体不好,只能在家里动嘴了。”2017年12月12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沈汝波的话语透着一丝焦急。39年,做了8万多件好事,离他承诺的一生做10万件好事已经不远,但一场大病,无情地延缓了他的脚步。
一个人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一座城。
在军营,他是战友眼中的“雷锋”
1978年,18岁的沈汝波在军营里许下诺言:一生要做十万件好事。
沈汝波老家在山东,兄妹五个,他是老大。家境贫寒,他早早帮父母分担养家的责任。13岁就和父母一起拉砖挣钱;15岁去菌肥厂干零活儿。
“认吃亏,别占便宜。”这句父母从小常叮嘱的话,让朴素的做人道理打小在沈汝波心里扎了根。从小邻里谁家有点事,他总去帮忙。
18岁那年,沈汝波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那时候部队里人人抢着做好事,有啥活儿干不上都睡不好觉,大家都讲个无私奉献。”在这样的氛围里,沈汝波也决心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从扫院子、扫走廊这样的小事开始,他很快成为新兵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
养猪、养鸡、挖煤、种菜……哪里最脏最累,沈汝波就毫无怨言地去哪里。一有空儿,他就去帮战友和驻地百姓做好事。农忙季节,他带着战友到附近村里帮助困难户种菜、浇水。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为此特地到部队感谢他。
驻地附近有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妇,家里无儿无女,日子非常艰难。
“大爷大娘,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孩子。”沈汝波出现在老人家里,挑水扫院子,擦窗户洗衣服,啥都干,还用自己省下的津贴为他们买药看病。
好事做得多了,战士们见到沈汝波,不叫名字了,都喊他“雷锋”。在部队6年,他受到大大小小表彰600多次,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社区,他是居民口中的“老党”
下岗后,沈汝波在先茂里租了一间下房开起了“党义理发店”。“党义,就是为党和社会尽义务。”沈汝波在店里公示服务内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和现役军人免费理发……
他多年定期到养老院、部队义务服务,有时一天要为上百人理发,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每天,他拿出4个小时作为免费按摩时间。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居民,他就干脆上门去服务。
“看我一个人过,天天捡破烂忒可怜,他总来帮我,给我买这买那的。头一次来剪头,他说啥不收钱。”郭淑珍大妈家里困难,沈汝波免费给她理发,一晃就是20年。
王培云老人因为一股急火眼睛突然失明。老沈听说后找上家门,“我给你按摩试试,不收分文。”20天后,老人的眼睛复明了,逢人就说:“这样的好人到哪去找啊!”
先茂里治安混乱,沈汝波组织居民成立了治安巡逻队,把半夜12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半的那一班揽到自己身上,因为那个时间段最累,最容易犯困。有了巡逻队的保护,小区的治安案件从原来每年的100多件清零。
小区健身场地没硬化,他找人铺了水泥场地;小花园杂草丛生,他去修剪;井箅子歪了,他想法子扶正;地上有垃圾,他弯腰捡起来;邻里家庭闹矛盾找他劝;甚至有人立遗嘱也找他做见证……
有人给沈汝波算过账,这么多年,他为别人提供的免费服务,如果收钱的话,早已超过百万。但他从不考虑这些得失。不管生活怎么艰难,雷打不动的是,记录好事的“正”字一天天在增加。
2015年,沈汝波患上了癌症。在住院治疗期间,他还是没忘了做好事,让妻子取来推子给病友们理发。有人捐了2000元钱让他补身体,他转手就买了10份慰问品送到困难户家里,“我这样做,就是把一份爱心放大成十份,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
生病后,沈汝波从150多斤体重掉到80多斤,每天只能吃点流食,可志愿服务队有啥义务活动,他都要坚持参加,别人根本劝不住。直到最近几个月,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为止。
在城市,他是引领爱心的“旗帜”
“他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精神支柱,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的精神直击人心,直击时弊,经得起检验。”市委书记孟祥伟盛赞。
鲜花、掌声是一时的,他更希望的是能看到学雷锋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把正能量不断传递下去。
如今,他播下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亲人、朋友、邻居、老战友、爱心团队……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凝聚在一起,投入到学雷锋、做好事的队伍中来。
“老沈是优秀军人的代表、优秀党员的代表、优秀市民的代表。始终对党、对群众、对秦皇岛怀着深深的感情,甘愿付出、不求回报。正能量需要汇集,老沈就是一面旗帜,带动那么多人和他一起做好事。”市委书记孟祥伟号召全市所有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向沈汝波学习。市委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发起“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活动。
党员行动起来、志愿者行动起来、社区行动起来、学校行动起来……“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成为一场遍及整座城市的“接力赛”。每一个人愿意接过沈汝波的爱心旗帜,为城市写下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正”字。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