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康松乔 李宏伟 孙文志 王鸽
按语:《独臂村支书的家国情怀》长篇通讯,以细腻的笔触、浓浓的情感,生动记述了海港区驻操营镇龙泉庄村党支部书记温守文胸怀家国天下,45年痴心不移,空着一只袖管,独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涵养村风、铸牢党建,把党的宗旨和个人的理想实现在农村大地上的优秀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温守文出生在长城脚下、革命老区,是山里第一代有知识的年轻人。他立下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初心,发誓让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他40多年扎根基层无怨无悔,让百姓相信党、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他认定当干部是一种责任,当干部就得以百姓利益为重。这个理想一经确立,他便坚持了一辈子,断臂不能移其志、撤职不能动其心、挫折不能撼其根。他将“为父老乡亲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念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一次次用他脚下那块土地不断发生的巨变生动阐释他的这个理念,以一个最基层党支部书记少有的深度思考,探索着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坚决做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捍卫者。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彰显着不忘初心、胸怀大局的政治品质,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心系群众、淡泊名利的执着追求,诠释了一位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人生坐标。我们要通过学习温守文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实干精神、公仆情怀、高尚情操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感染力和战斗力,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凝聚磅礴力量!
温守文身后的万亩板栗园,让乡亲们过好日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刚刚“破五”,海港区驻操营镇龙泉庄村的年味儿依然浓郁,但村民们已经忙碌起来。他们拿起剪刀,走进漫山遍野的栗树林。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栗树劳苦功高,结出130万斤沉甸甸的果实,给龙泉庄带来丰收的喜悦。到了冬天,它们褪去最后一片叶子,沉沉睡去。
栗树并不寂寞。只要不下雪,村民们就带着工具上山,给劳累了一年的它们剪枝。换了“发型”的栗树养精蓄锐,静待春风唤醒,然后满树花开,然后硕果累累。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有序。龙泉庄的冬天,孕育着勃勃生机。
每天“视察”板栗园的温守文。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路过村民家的栗树林,69岁的老支书温守文常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操起剪刀帮大家剪上一会儿枝,和大家聊几句家常。
满山的栗树、村头已具雏形的生态公园,这是一个村支书为龙泉庄铺就的致富路,是他做了40多年的梦,让家乡人富起来的梦。为了这梦,他用独臂担起风雨,筚路蓝缕,初心不移。
如今这梦,已真真切切地变成了现实。
半年多前,龙泉庄换届选举,温守文再次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村委会主任。
乡亲们拍手相庆。
庄里人不懂得啥大道理,只知道是老支书带着他们走上了富裕路,让他们从吃不饱饭到住上楼房、开上汽车,让他们的日子变得幸福和有尊严,所以他们相信跟着老支书,跟着党,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昔日的娃娃峪吃不饱饭,今朝的龙泉庄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几十年山乡巨变,离不开的,是一位独臂村支书的家国情怀。
冒酷暑,一线谋建拦水坝。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温守文带领村民给栗树剪枝。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山上的一瓜一果都承载着温守文的致富梦。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组织村民活动,做好村庄当家人。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第一章
温守文式中国农村脱贫壮歌
40年前就不再吃返销粮、20年前就靠特色板栗谋成文明生态村、10年前就让洋房小汽车吸引年轻人返村的龙泉庄,此刻正迈向新蓝图。
2014年,温守文展示龙泉庄的“梦想家园”。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栗树丛中漂亮的联排别墅是龙泉庄村民的家。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山上养土鸡、藏香猪,山脚下建人工湖,路边建小木屋,树林中建上小凉亭,栽上景观花木,挖掘村庄的长城传统文化,兴建储存库和加工厂,对板栗进行深加工。让游客来了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买。”用独臂指着层层山峦,温守文描述龙泉庄远景的话语里透着兴奋。
“从为生存到为繁荣再到为发展而奋斗,今天就靠种植板栗根本不够。用中央政策说话,我们也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板栗产业发展旅游业,用旅游业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再反助于旅游业。同时通过引进产业项目,让村民得到更多就业、创收的机会。”这些专业术语从一个69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嘴里说出来是那样的流畅,那样的自然。
这位天生肤白却整日操劳在日头下的老支书,晒红的脸上只有眼角几道皱纹是白色。
“昨天我到这儿一看吓一跳!过去的娃娃峪都变这样啦!原先这个村穷的哟,我妹起小不听话,我妈一说赶明儿把你嫁娃娃峪去,哇一声就嚎!”碰上的一位外村村民笑着对我们说。
这个小山村曾经穷到啥份儿上?现在又变成了哪样?
让我们从一只断臂开始,回首一个村支书40多年带领乡亲奋起脱贫的坚强根基和坚定信念。
生在红旗下的责任意识
——“解放前吃不饱饭,新社会不能还吃不饱饭!”
——“我入党就是实现人生理想:建设家乡,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明嘉靖年间始有人家、壅闭在四面大山之底的“洼洼峪”,被这里村民抬了一下音阶儿,叫成“娃娃峪”。村民仍因穷山秃岭吃不饱饭,靠嫁女娃换回点儿钱和粮,艰难度饥荒。
直到温守文长大成人,还深受这种刺激:“崔振海家,为换一袋粮食就把女娃嫁出了村。女娃在娃娃峪长不大、留不下;男娃在娃娃峪有可能到老都讨不来老婆,70户人家有40多户的男丁打光棍儿。”
“男丁”,是温守文口头语里的一个字眼儿,出自于祖先们的身份。初始落户生根在这里的,都是从外地到此修、守明末长城队伍里的男丁。命运所致,环境的优劣由不得他们做主。
“我想去当老师离开这个穷村,就拼着命读书。当年还有一个学习好的,就是温守文,但他天天迟到——他是家里老大,下边还有兄弟姊妹7个,每天早起都得先在地里干一通活儿,然后再往学校跑。”村民李长权至今还记得当年温守文的不易。
“我1950年生人,那是家乡解放的第三年,全国解放的第二年。这里是长城后裔村,也是革命老区。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然很穷,但能去读书,是山里第一代有知识的年轻人。那时候,不是我一个,而是一批青年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啊,信念就是,这里解放前吃不饱饭,新社会不能还吃不饱饭!”提及当年,温守文依然很动情。
“决心还乡的温守文就找我唠。我们吃一盆杂交高粱米粥,谈志气,谈未来,一唠唠到天蒙蒙亮。那时他虽不是共产党员,却有布尔什维克意识,像保尔·柯察金。”李长权眼中闪着光芒,“是他,带动我这个已经教上书的人也从学校回到家乡。他当生产大队书记,我当生产队长,周围有一帮青年,就像当年上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把人生最好时光投入到了火热年代。他是那个把党的理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贯彻到偏僻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人!”
抱着让家乡人吃饱饭的朴素愿望,温守文回到了娃娃峪,带着一群年轻人,向贫瘠的大山宣战,向苦难的命运宣战。
很快,面对四周片麻岩秃山和全村仅有的400多亩望天收坡地,年轻、有文化的力量显现了。那两条穿庄而过、不按规律出牌的季节河,在老人眼里,是雨季扭动的蛇,害人不浅;在年轻人手上,它像龙一样腾挪给了人们抢抓珠玑的机会:在两条河交汇处疏浚渠道归并水路向东,开渠淤泥向西填入弃用河滩成田——借用低洼地势引水种稻,不仅有饭吃还能吃上大米,这是那时温守文给娃娃峪人的一个梦、一个希望。
而当时温守文的心中,也有着自己的一个梦: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3年的隆冬,农村工作队队长、村书记温占如找到起早贪黑、埋头苦干的温守文。
“你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我怎能不知道党的心愿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可娃娃峪太穷了,我入党就是实现人生理想:建设家乡,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这算不算报国志?”
“算!”
1974年1月,温守文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铮铮誓言,从此一辈子刻在他的血脉里。
岁月年华的断臂之痛
——“胳膊没了,那个吃饱饭、吃上大米的梦就没了吗?”
——“那时候我们物质匮乏,却有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不仅是娃娃峪,同样也是公社的希望。
1974年1月,温守文由县委组织部和公社确定提拔为公社副书记,那时他不过24岁。
正是夏季作物成熟时分,到公社报到的前一天晚上,温守文还在带领社员夜以继日地抢收。
脱粒机隆隆作响,已是超负荷劳作的温守文从地里走进场地,接过没人愿意干的、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往脱粒机里入麦秸的活儿。他准备干个通宵,明天从生产队的场院直接到公社报到。当他满身是汗,顺脸淌着泥水把第一遍麦子打完,又往机器里入第二遍麦秸时,突然,巨大惯性裹挟着温守文垫在麦秸下的左臂,绞进脱粒机……
洼深路差无力与时间赛跑,人穷伤重没条件补救,眨眼之间,一个壮实的汉子成了断臂残疾。
小村空气凝固,家人和乡亲们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
“到公社当会计辅导员吧,这是你力所能及的,每月300工分,15元钱。”失去手臂,生活都面临着问题,原定的提拔只能终止,组织上给了他这样的照顾。
“你就去吧,虽然没有胳膊了,这一辈子咋也比在农村强。”一村人对他的指望,此刻都变成了安慰。
可是,他安慰不了他自己!
每月300工分、15元钱,从此就被公社旱涝保收地养起来,那娃娃峪一个健全人劳作一天只有3到4毛钱的现实,就会日夜刺痛他的心,他就会愧对曾经面对党旗举起的拳头、发出的誓言。
老婆哭了,他也哭了。
老婆是当他面哭的,哭得撕心裂肺,恨不能跪下来抱住他的腿,求他“你就去公社上班吧,你毕竟是在队上失去一条胳膊的……”
温守文是跑到娃娃峪的山上,望着低洼处寒风中的村庄,无声地呜咽、流泪的。
第二天,当他向公社毅然辞职时,已无比的冷静。
当教师的李长权随后也决意还乡,和没有了左臂的支书做搭档。因为,他和公社领导一样,被温守文的话震撼:
“胳膊没了,生活劳动都很难。可昨天我还带领全村人改河造田种水稻,今天那个吃饱饭、吃上大米饭的梦就没了吗?断臂之痛让我知道,在和平年代为了实现建设家乡、造福乡亲的目标,仍然需要战争年代那些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975年1月,数九寒冬。钎凿镐刨,火星飞溅;担挑车推,热气腾腾;冰冻滩涂摆开造田攻坚战!
那是10万多方砂石淤泥,断臂支书带领乡亲们与季节赛跑,继续着他娃娃峪的梦。他以独臂的姿势,举起短把镐头,震裂了虎口;他用右手和那仅剩一段的左臂夹住锨把,棉袄磨破了,断臂出了血泡;血泡磨破了,汗水和血水混杂一片;汗水和血水冻住了,皮肉就和棉袄粘在一起;皮肉和棉袄粘在一起了,就再把锨把夹到那一块血肉模糊的腋下……
那是怎样钻心的痛?!那个年代,买不起换洗的衣服,就那一件,用温水浸湿,连着血痂往下扯,第二天再穿上,再干!
120亩耕地就这样在播稻季节前横空出世!
当年,娃娃峪村告别了饥饿历史,每人分得改河造田产出的大米100斤,以往连饭都吃不饱的村民们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当年,娃娃峪村粮食增产全县居首,谢绝了国家返销粮,并自此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彻彻底底不缺粮了,吃饱了饭、吃上了好饭!
温守文和村民一起铺设板栗园道路。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第二章
温守文式农村支书的精神高地
采访中,温守文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他支书生涯中几起几落的经验特别是教训。
他把我们带到了村头的山上。山风摇曳着满山的栗树,飘荡着他空空的袖管。站在山顶的阳光下,他微眯着眼睛放眼远眺,用那只独臂为我们描摹着村庄更新的未来。
为什么要站到那个山顶?他又有怎样的三起三落?
观念交锋中的折翼之伤
——“自轻自贱不中,自个儿要爱自个儿的土地!”
——“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啊,你们不能光想眼前的!”
1976年,温守文也是这样站上山顶,指着满目光秃秃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提出“四个一万棵”目标:“种一万棵板栗、一万棵苹果、一万棵山楂、一万棵杂果,改善土地资源,绿了荒山,美了家乡,有了收入。”
望着支书挥得像舵柄似的手臂,年青人眼睛放光,他们到迁西、遵化去考察板栗产业,并得出结论:“咱们跟着支书改河造田吃饱了饭,吃上了大米,‘四个一万棵’说不定就是解决家家户户都没钱的方向!”
但有老一辈儿的人火了:“屁!刚吃饱饭就穷作呢这是!”
温守文说:“咱农民活着不光为吃饱了饭,还要把家乡落后面貌改造成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儿!”
上岁数的人哭笑不得:“啥叫画呀?咱大老庄就是顺垄沟找豆包的,咋你们这帮小年青偏说自己是修理地球的!”
温守文劝:“咱爷儿俩两个概念,找豆包的光知道吃,修地球的是个脚下有丈量、胸中有美景的光荣职业!自轻自贱不中,自个儿要爱自个儿的土地,相信咱的能力……”
“别干老少爷们儿往里搭钱搭工的事!找豆包中,穷作不中!”
温守文的“画儿”被到岁数的党员干部否决了。还有一件生产队里开天辟地的大事——办工厂,更被他们连争论都不争论地举手否决了,“大老庄要创办工厂还要从外地请技术员!吃饱饭又穷作呢这是!”
温守文气急了,决定不让这些思想守旧的人继续当干部。被撤了的“老否定”们也气急了,就到区里告状:年青支书“搁片麻岩上种树、让农民办厂,穷作!”。
1977年的春天,连续三年大丰收的娃娃峪又起新闻:村办工厂被叫停了;独臂支书被叫走了,到县委学习班写检查。
执着的温守文面对上级也不知认错。
1980年,年青的支书温守文被撤职,撤职原因是“唯生产力论”。
但他的一颗赤诚之心却没有磨灭。
他挨个动员自家亲兄弟跟他开工厂,较真资源开发是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途。
1984年,队里的小五金厂核给温守文,当年即盈利。
盈利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替生产队垫付还清欠款。
不到两年,温家在村里率先成了万元户,两个早到了婚龄的弟弟引来了上门求亲的人,并开始挑挑拣拣了。
1985年,小厂年收入12万元,温守文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弟弟们挣了钱去做大生意,他却拿出属于自己那份钱,办了这些事:
庄上路不好走,一下雨就发河,老百姓扛着自行车趟河。他自掏腰包4000元修了1.5公里的乡村路,有村以来平日无坦途、雨季无路走的艰难因他而结束,至今抚宁县政府给他立的“功德牌”仍清晰可见。
庄上一共90户人家,有43户找他借过钱,他有求必应。手头没钱,就到信用社以个人厂子名义,贷出款来接济村民解燃眉之急。
农村土地承包,他帮济想在山上种经济林的人买树苗,自己也栽树不辍,为圆梦“四个一万棵”努力。
庄上基础设施建设,总有他的援手。他还立下一个心愿:办起小学,让庄里孩子们从小接受教育……
温守文的做法让村民们恍然大悟,原来当年他指的路,是对的。
他被“老否定”联名请回
——“一个好老人是肯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不是口号哟,这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心!”
“我们不知再上哪儿找这样的能人!”1989年,庄里包括“老否定”在内的党员群众联名找乡里 ,要求温守文再当娃娃峪村党支部书记!
这次家里人不干了。
媳妇李淑爱对找上门来的乡亲说,“他那人一干上这,一准儿把家里厂子误了!求求你们放过温守文!”
家人不让干,“老否定”们就带人一趟一趟找乡干部:“就是要求温守文当支书!”比当年去告温守文更起劲儿。
1990年5月3日,乡书记程会书找上门来,劈头就是一句:“今天你不答应,我明儿还来!”
明儿?明儿是“五四”青年节!
一想到这个日子,温守文心里一动,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1975年他断臂之后带领老少爷们儿清淤造田的火热场景,一股热血涌到胸口,眼窝一热:“中了,明天,我当!”
这一夜,媳妇伤心落泪:“温守文啊温守文,那年我心疼你要给你下跪也拦不住你当这个支书。现在你不是小伙子了,家里离不开你了,厂子离不开你了,我病了离不开你了……你就看着办吧!”
5月4日,1990年的青年节。乡里宣布温守文由广大干部群众推选,再任娃娃峪村党支部书记!
老少爷们儿奔走相告、喜笑颜开。
“娃娃峪山多地少,仅靠几亩薄地没有出路,咱一种板栗二办厂,工农并举同时上!”再次当上支书的温守文向全村人号召。
其实,即便是被撤的这几年,温守文也一直在为家乡的发展动脑筋。一次去兴隆蘑菇峪矿山,发现同样在穷山沟里,那里的老百姓看上去却挺富,于是他索性住在村里,晚上坐在热炕上问村民:
“你们村里没有地,靠啥过日子?”
“靠山脚下溜的土,栽上树了,每棵收益4000到5000元。”
“啥树哟?”
“板栗!”
第二天,温守文走走停停,多拐了些小道,考察当地人在山脚下的旮旮旯旯种满板栗树的情况,决心要把这种做法带回娃娃峪。
工业不如农业心里有数,他就到东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拜访专家。煤炭、冶金行业正值黄金期,他和班子研究决定选其配套产品抗磨球项目。
前任班子留下的只有1.2万元欠款。去贷款,信用社的人一句话:“娃娃峪贷款上项目?提也别提!”
温守文把自家的1.2万元放进信用社的服务窗口。债务清了,但贷款上项目还得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温守文决意抵押自家小五金厂。
“大哥呀,你懵啦?傻到极点了!有你这样的吗,拿自己家往里搭!你饶着搭,人家还以为你赚!”三弟闻讯赶来,朝温守文喊。
“那我就彻底消除别人猜疑!把厂子按便宜时候的进价核给集体。”
“那不更傻了,这产品正嗖嗖翻番儿往上涨价呢,以后越来越贵!”
温守文不听。
打拼了11年,净值至少50万元的厂子,他核给集体的价格只有7.5万元,都赶不上当时的废铁收购价,而且村里只能给张空头支票,啥时能兑现这点儿钱是个未知数。
这下,全家人都心疼疯了:“全家人辛苦流的血汗都没了,你还趁啥?想干啥!”
的确,温守文拿出了全部身家,不“趁”啥了。但,村民跟着他干了大事,让村集体“趁”了:
1990年,依靠小五金厂底子和成功经验,他跑联营单位办起了村集体五金厂。
1991年,着眼大工业配件,他以个人资产到信用社贷款,为村集体五金厂引进东北大学抗磨球项目。
1992年,“抚宁县抗磨材料厂”建成。娃娃峪更名为龙泉庄,寓意贫穷落后的娃娃成龙了。
1993年,他只手拽着后背几十斤重的抗磨球样品,奔波他乡打市场,在下半年大见成效,利润达到40多万元。他没取一分该还他家的小五金厂转让款,而是再投入扩建抗磨球厂房。
1994年,龙泉庄小学喜迎新生,长城守军的后代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和一至六年级完小教育。
仅仅几年时间,温守文带着龙泉庄实现了奋勇一跃!这一跃,闪耀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公而忘私的党性光芒、村比家大的德政理念。
主动辞职与深刻自省
——“当干部是一种责任,发展是一门学问。”
——“我错就错在没有站在高山看世界!”
历史惊人地连贯也惊人地始料不及。
1997年开春,当14000多棵板栗栽上山,抗磨球却被好光景虚晃一枪,工厂扩建完成之日竟是上端企业付不出款和不要抗磨球之时,投入的钱挣不回来,挣来的钱沦陷在“三角债”中。
他深一脚浅一脚追款打官司,上端企业根据国家第一次宏观调控政策,一个破产宣告就勾销了外欠款!
“温书记那时山坡都上不去了……”村民的回忆依然带着泪。 厂子被拖垮了,温守文人也被拖垮了,瘦得没样,直到胸腔、腹部已不知道哪里疼才上医院,查出糖尿病、冠心病、神经官能症……胆也做了切除手术。
弟弟们看着衰弱的大哥,忍不住都哭了。三弟说:“你当初若去我公司管事就不会这样啊!10万年薪你不去,20万你还不去,说我不懂你,可大哥看你现在……”
“你现在也还是不懂大哥。”病床上的温守文虚弱地说,“我一宿一宿睡不着觉,是琢磨自己错哪儿了。我一心要证明多资源开发是村子的前景,结果呢……我是把集体贷的款要不回来了呀!别说身为一村支书,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也会自责、内疚!”
这次,温守文自己撤了自己,二下支书岗位。
乡亲们去看他,他说:“得重新选书记了,我不配了。”
乡亲们哭了,不是不想让他当,是舍不得让他当……
刚能下床,温守文就蹒跚着登上龙泉庄的山顶,以清醒的头脑反躬自省。
时至今日,面对我们,他依然勇敢地触碰自己的伤痛:“那是我一生最大的败笔。我错就错在没有站在高山看世界。庄上那个耐磨球,前一年还大大盈利呢,第二年就跟坐过山车似的掉下来了。如果我多考虑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就不贷款了,贷款也搞农业项目,自己掌控得了的、有回旋余地的!”
“当干部是一种责任,发展是一门学问。一个村庄的日子有多甜,并不取决于一个村支书有多坚强,而取决于科学发展,取决于一个正确的思路。科学的、正确的一定不是就看眼前那点儿利,要登高望远。”思想,是三千年农耕社会的主体——农民最缺乏的,却是温守文最突出的。
三当支书入心入肠
——“站在高山看世界,脚踏实地建家园。”
——“栽上板栗两千棵,十年楼房小轿车!”
1999年,缺了温守文的村班子乱了,干部之间的矛盾已无回旋余地。1997年开春栽的栗子树撂在山上自生自灭,成活率不到一半儿,村民怨声载道。
“啥都完了,村干部还在那儿没羞没臊地打呢!”
“人家温书记脸皮儿薄,厂子让三角债拖垮了又不怨他,他自己给自己懊糟病了!”
“可不呗,经济要想上去还得选温守文!因为他对村集体入心入肠……”
此时的温守文,入心入肠地阅读文件、报刊、书籍,入心入肠地发现了这样一条官方消息:1999年,据国家农业科学院专家论证,全国的板栗论营养和口感,只有北京居庸关以东至山海关约400公里长、承德以南至渤海湾约300公里宽的地域所产的‘京东板栗’一枝独秀,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这与自己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久经思索的龙泉庄绿色、生态型的发展模式愈发坚定——做大做强板栗产业。
1999年,第三次,上级党组织把村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交给已经年近50的温守文。
光阴荏苒。当年的小伙子两鬓已斑白,但他的话更硬、人更铁、情更暖:“咱农村不适应搞工业呀,没人才资源,没政策资源,农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家乡优势上——我们村的优势就是山、四面环山!靠山吃山,咬定青山!”
这是他痛定思痛总结前两任失败的教训,最终为家乡父老选出的路,“发展是一门学问,光凭感情是不行的,不能把自己的失败推到客观上。”
这回走马上任,温守文请国家农业科学院土壤专家到龙泉庄,验证土壤和山体结构是否能种板栗。
能!片麻岩和花岗岩风化带,呈微酸性土壤,最适合板栗生长,通过人工物理风化,就会加速变成疏松粗骨土。板栗偏爱微酸性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板栗抗干旱,耐瘠薄,抗逆性极强,一旦成活,百年不死,定是摇钱树!
有了摇钱树,村庄就有发展的根。专家的结论让温守文信心倍增。
然而,实行承包制的农村不再是一个上令下行的年代,村民有权选择在自家的山地上种啥不种啥。
“山上活不了几棵苗”,包括村班子在内,很多人这样反对。这话也真不是闹着玩儿的,树能活才是一切的前提。
温守文自费请乡亲到蘑菇峪取经,自家带头承包100亩山地,要用行动让大家信服。
1999年的深秋,天短夜长、日夜温差悬殊,温守文一家三口上了山。五更去,摸黑归。片麻岩不驯服地折断钢钎、磨秃铁锨,不是一根而是无数根,不是一把而是无数把。他的虎口,他的断臂和腋下,再一次经历血肉模糊。
毕竟不是25年前了,年纪大了,伤口久久愈合不得,他就用肩从山下往上背土,日子一长,肩膀也磨出了西红柿样的两大块溃烂的伤口。霜覆雪盖的日子来临,几位雇的帮手给多少钱都招架不住了。老伴儿和儿子劝:“咱别遭罪了……”他不答应:“咱不带头谁还来种板栗?总得先替大家来试。”
5个月的风雨无阻,10000多棵栗苗终于在开春之际栽到了这样被人工风化的片麻岩山场。盼了15天,大片栗树不发芽。再把专家请来,面对不到5%的成活率,只对温守文轻轻说了句:“下山吧。”
几万元投资,如此这般地在血汗里打水漂了。温守文的心,像死去的栗苗枯黄,也像活下来的栗苗依然存在希望。他不下山,一镐一镐刨死去的栗苗,一棵、两棵、三棵……
那一棵、他再刨出来就要下山的那一棵,托起树苗,哗——片麻岩碎粉一下就从指缝间漏下去!难道,以前种树踩一踩、拔一拔的方法不适合栗树?温守文脑海里灵光一现。不能心疼了,必须刨一棵活的——唷,结实,片麻岩粉在小树周围登登的硬,再挖,一棵、两棵……都压得登登紧!
找到症结了,必须改变传统种树方法!温守文茅塞顿开,重新栽下一万多元的栗苗,个个踩得登登紧。
活了,温守文摸索出不用浇水,在山上就能将栗树栽活的好办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小树集体抽芽吐绿!
看到温守文创造的“奇迹”,村民们信服了。
2000年至2004年,全村4300多亩荒山全部被村民承包并栽上板栗。
一时间,龙泉庄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漫山遍野拓荒人。
李长权也在这一年下决心回村里种板栗。这些年,他和妻子李玉芝在抚宁干得不错,日子也殷实。可一听说温书记在发动大家开山种板栗,两口子立刻拍板回村。
有人说他们享福享到头了,有多少钱都得搭里头。李长权却说:“这两年咱虽会拉饥荒,但以后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妻子问:“咋呢?”
他答:“温守文不是一般的共产党员,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看了一个文件,就产生了一个经营思路。都说发展是硬道理,我觉着龙泉庄的硬道理是,发展一定要信着温守文,因为他都把自己豁出来这么些年、这么多事了!我们看他,就相信党。”
那一年,温守文带着李长权两口子走到荒山上。眼前的一片山沟叫老牛破车沟。李玉芝说:“我们就要这片山沟。温大哥,将来我要让它变成豪华轿车沟。”
李玉芝坚信这不会只是句玩笑话。因为她和丈夫一样信着温书记。
玩笑话如今早已成了现实。坐在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楼里,和我们聊起当年的决定,李玉芝后怕地笑着说:“要是没回来,我现在可得悔死了。”
温守文在村拦水坝工地做规划。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拦水坝之上,对龙泉庄未来乡村旅游做规划的温守文。 记者李铎 程学水摄
第三章
温守文式中国基层党建的喜与忧
走在龙泉庄里,从青年人往上的村民,不管人前背后,都呼他的公职“温书记”——尊敬地称、亲切地唤、悉心地叫,充满了感情,犹如一个巨大的负氧离子团,让人呼吸畅快,感受到党的领导在这里根植沃土。
当干部是一种责任;当干部就得以人民利益为重;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党建是“纲” ……不管是在全省村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讲课,还是和村支委们交流思想,这些都是温守文必讲的内容,无需备课,信手拈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源自他在几十年实践与坚守中取得的农村党建“真经”。
好政策链接党群大会
——“村支部就要起堡垒作用。”
——“把政策传到最后一公里、把三农的事干到点子上。”
“国家把财政增收部分的80%用于三农”;“中央安排1亿元设立良种补贴”……2002年的冬天,温守文从《农民日报》上一篇一篇跟踪学习连载社论,品味中央发展农村的一条条政策,圈上重点,认定“农村发展的新机遇到来了”——他又要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开会研究部署本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架式,用实干来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促进家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温守文迅速反应,几条龙泉庄大政方针上了村里的标语墙: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生产特色产品、实现立体覆盖。”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2年他号召全村人退耕还林,将口粮田全部栽上栗子树,创板栗专业村。当时有人不理解,现在看全对了!
“他从一开始到现在,就跟过去共产党给老百姓鼓劲儿一样,墙上写大标语,村里开党群大会——刨土坷垃的命,操共和国的心。”相知半生的老妻李淑爱,因此爱他,也因此揶揄他。
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温守文一遍遍地看也看不够。有好几次李淑爱后半夜醒了,他还在那里点灯熬油。
老妻朝他喊:“你把灯给我闭了!”
老夫却聊作少年狂,上来一股诗情画意劲儿,文绉绉地对老妻说:“这是凌晨3点,我相信,现在,这闭静的山野里,就我一个人在研究十八大报告。”他把重点都圈上,第二天对儿子说:“这些必须读懂,在全村贯彻。”
李淑爱知道他什么时候是劝不来的。
为阻止温守文第二次当支书,她横下心来不给他做饭,也不许孩子动恻隐之心。“连招呼都不让孩子们和我打,”温守文说到这事儿,竟然一脸甜蜜,“一个月没搭理我。一个月后,看我召开村党员干部大会,搭理我了——因为她知道我的为人。”
什么为人呢?李淑爱说:“对党忠诚。他要是决定召开村党员干部大会,那就是这事儿铁了心了,那股红色的力量谁也抗不住!”
温守文为啥要这样?他说,这是组织原则,是党性!
面对发展中有关农村凸显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温守文从党建、从政府治理的角度,从未停止过思考。
他思考的是包括龙泉庄在内的中国农村:“你所居住的自然村,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前途,那真要考证好是否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然后,变不利于乡村发展的因素为有利因素。比如,虽然现在的城市发展迅猛异常,但城市化进程不可能靠边缘扩大解决,一部分农村也不会单纯靠城镇化取消,就是说,城镇化再怎么发展也还是有城市、有农村。有村庄,村支部就要起堡垒作用。”
所以,温守文固守着一个关键词:村集体;也固守先开党员会议再开群众大会的方式。在龙泉庄,能成为党员是一种神圣,因为很多村里大事情,都是组织党员干部提出想法,思想统一后又召开村民大会,号召全村人共同努力。然后,那些号召写到宣传墙上,亮堂堂地吸引着村民的眼,巩固着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的根据地。
但这些的前提,是要熟读吃透党的精神,与时俱进。所以无论多忙多累,温守文一定要拿出时间研究涉农宏观发展趋势和有关乡村发展的政策信息,这么些年雷打不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把十九大报告反反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仔细领会精神。今年8月21—22日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他追着电视新闻转播连着看了三遍。“讲得真是好啊,真受鼓舞啊!吃透了精神,才能把‘三农’的事干到点子上,把党的政策践行到最后一公里。”
大情怀链接百姓家事
——“建设新农村,全体住别墅。”
——“可爱的农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据地。”
走进龙泉庄,清悠悠的净,没有嘈杂,四面的山都已被栗树覆盖。
一排排楼房间,水泥路面干净得发白。到了春天,两边月季、芍药、千头菊这些花儿和茄子、窝瓜、生菜一起长。
“快进来坐坐!”村民黄玉琴家院里停着气派的大摩托车,旁边依偎着娇小的儿童车。楼上楼下,壁纸、吊灯、家具、整体厨房,装修得像城里人家一样。
“这房子大头儿都庄上掏了,小头儿那就不差钱儿了,都往好了里装修。我家年前还买了小轿车——十年楼房小轿车嘛。”黄玉琴乐着告诉我们:“就这两天,这村上都娶进来俩媳妇了!以前这村可是穷得娶不上媳妇啊。”
“退洼居还耕地,建设新农村,全体住别墅”。从2010年到2013年,龙泉庄建起了6排连体别墅式新民居楼共111套,每套165平方米,集中供水供暖。置换出来的旧村落占地近百亩,复耕土地、栽种栗树、建养殖小区和板栗深加工厂,退耕还林超670亩。
2013年,龙泉庄村民住进了新楼房。“脚下热地暖、床上花被褥、囤里粮冒尖、院中小汽车”,真的实现了“栽上栗树两千棵,十年楼房小轿车!”
搬进新民居的那天,成了龙泉庄人的集体记忆。
崔光宇,50多岁的庄稼汉,原来的家是老瓦房,又黑又矮。全村人彼此的家还在搬着,就按捺不住地串门,忽然有人发现:“咋没看见崔光宇串呢?住楼属他盼得慌,咋还不露面儿了?”
村里一个半大小子替大家跑了个腿儿,回来一边跑一边喊:“他在楼上叩头呢,直说‘共产党好’!”
“几十年前都不知道电灯电话啥样,现在看看,那算啥呀,屋里有电视、电脑、电风扇,楼顶集体给安的太阳能,电话谁还用座机呀?都有了手机!”一些上岁数的村民感慨。
住进楼不少天了,李玉芝还害怕以为是做梦,掐自己胳膊:“疼哟!不是梦哦……”晚上睡不着,楼上楼下跑三遍,她喜极而泣。
“人回来了,人心回来了。”当年,李玉芝坐着驴车嫁给李长权,条件是必须得离开穷得叮当乱响的娃娃峪。现在,龙泉庄变了样,她和李长权也已经回到了村里,种着90多亩板栗,住上了三层别墅。
“你就是做梦,你能做到这好事儿不?”李玉芝拉开话匣子,“以前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家里安上了空调,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连灯都是遥控的。这都得感谢温书记,没人家咱过不上这日子。家里过日子得有好爹好妈,村里就得有好当家的。村里面貌变了,大家的心也回到这儿了。”
住上新楼那年的腊月二十八,这老的小的就去找温守文了:“温书记,今年要统一给各家各户挂灯笼、贴对联!要专门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龙泉庄人不感谢共产党,那就是忘恩负义!”
春联,买不到现成的,乡亲们自己写。
第一联:反腐倡廉民心顺,政通人和万事兴,横批:国运昌盛。
第二联:栽上栗树村民富,荒山野岭展宏图,横批:明天更好。
第三联:离开小屋住别墅,满山遍野摇钱树,横批:党领导好。
第四联:苍蝇老虎一起打,防微杜渐正党风,横批:习主席好。
类似这样的对联每家一副,成了龙泉庄春节期间独特的风景线。
那个春节,农民过得高兴,家家贴对子,户户挂灯笼,一派喜庆、一片风景——温守文感慨:“啥叫基层党建?就是老百姓怎么能通过一个村这个基层,从身边他所认识的人的行为上,认定共产党是好还是不好。”
“群众的事无小事。”这是温守文工作日志里写着的一句话。他的日志里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忙碌:“上午组织部分村民栽白蜡树、去旅游路东部与修路项目部李国富一起去查看”“检查清理村西堆料场”“与污水处理池施工方确定具体地址”“安排检查村植树工作”……
“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你才能认识到解决那些小事具体事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村干部,必须大事小事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连做梦都应该想村里的事。”日志里,还记着他对解决涉及村民利益大事小情的感悟。
“当年,我们的党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就因为最广大的农民兄弟用笨法想:这支队伍是为着我们的,从而成为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大后方,支持了人民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现如今,农村不是自生自灭的高粱地,而是我们农民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据地、大后方。我愿意龙泉庄成为这样的根据地、大后方,我愿意用一生作为实现美丽乡村计划并成为这样的农村试验田!”
情到深处,温守文的声音有些哽咽。
真肝胆链接两袖清风
——“替龙泉庄维不了权还要村支书有什么用!”
——“对我自己的家乡就求肝脑涂地!”
在振兴乡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实干中,面对各式各样的阻力,温守文用最见真章的亮剑,打通最后一公里末梢堵塞,把党的好政策播种到庄稼地里去。
那年,为着给村民满山的栗子修条下山路,温守文曾反复踏勘,设计的主路和辅路首先以最大限度通过自家栗园,一点点儿长大开始“摇钱”的200多棵栗树应声倒下……占地是没有补助的。
看到温守文带头这样做,曾不情愿砍一棵苗的村民,也纷纷响应。但还是有一个村民像“钉子”一样,横腰拦在必由之路上:
“伤我一棵栗树就拼命!”大镐抡过头顶,吓住了人们。这时,人群让开——“温书记来了!”
“谁来了我也不让!砸死他!”“钉子”红了眼。
温守文没有停止脚步:“你一家不能影响百家……”
“我不管,再上我就砸!”对方红了眼地吼!
温守文站在“钉子”面前,义正辞严:“全村发展、集体利益,谁也阻挡不了!砸死我后,大家踩着我的尸体往前修!”
“这可是为我们操尽心的老书记呀!”群情激动。
“钉子”举镐的手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再阻拦。
“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在我这里就是为了家乡奋斗终身!一生的这种追求、这种信念,是叫我什么都能豁出来、什么都能割舍的。”温守文早已把生命的意义和面对的困苦想得透彻。
他视国家的支持为龙泉庄的“政策发展力”,打造特色村、利用沼气、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党屡次提出“三农”政策、年年出台1号文件到目前,温守文为龙泉庄争取到一笔笔家乡建设资金。
当集体利益遇到损害时,他不惜小胳膊拧大腿。
2011年,温守文去林业局争取到发展板栗产业的11.8万元扶助资金。可是,到了秋天又该种栗苗了,这笔钱还没见影儿,差哪了呢?拨款单位说:“早就下拨到你们镇了,等等吧。”一等等到2012年3月,还没见到钱。温守文继续找,一直到10月,终于查到这笔资金早就下到了镇里。
温守文找到镇里。当事人说:“你找啥呀,一个文件执行起来是活的,没说就给龙泉庄,那钱镇里扣下了!”
温守文毫不示弱:“专项资金是用来发展村子项目建设的,你另作他用,我只好起诉镇里。”
当事人问:“这样做对你个人有啥好处呢?”
“对我个人有坏处——你用权力就能撤了我。可是,既然我替龙泉庄维不了权,还要村支书这么个名称有什么用!”
温守文终于为龙泉村追回了这笔资金。
“我如此强硬,就在于我没有给某个人干,也没有给自己干。一腔热血用到爱国爱家乡上,就不在意个人被伤害。我们基层党组织,就是具体到党的肌体的一个细胞,在我这儿就是维护党的政令畅通到农村这最后一公里。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权谋私,这样的细胞出多了,党的肌体也就出毛病了。基层对共产党的影响,也就这么个很重要的理儿。我总说当干部它是一种责任啊。我对我自己的家乡就求肝脑涂地!”
这种责任,让温守文如此无畏。
心头喜链接村风新貌
——“日子好了,环境美了,咋能验证人的思想风气也在变?这个事宝贵就宝贵在体现出老百姓的‘自觉’上了。”
——“咱庄终于有大学生了,感谢你们给家乡争光啊!”
站在龙泉庄,如果不抬头看周围的群山,总会忘记自己身处一个山洼洼——边边角角都整洁、设施齐全,更像一个城市中的小区。
这个人年均收入已达到2万元的小山村,到处呈现富足祥和的模样,几年前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镇”。
谈起文明是什么,新风在哪里?
温守文的目光绕过村部的文化广场、村口的人工湖、村里整齐的楼房,通往山上板栗林的盘山路……说起了一场大雨。
去年夏季的一天,暴雨预警后不久,雨点就往龙泉庄砸下来。坐在村部听着雨声的温守文,起身就往广场走——修坝用的水泥还堆在那儿。
火急火燎地来到广场角落,温守文愣了,眼前没有想象的狼藉,水泥堆已经盖得严严实实。
“有人想到集体前面去了。”任凭雨水拍在脸上,温守文眼眶是湿的温的,心里更热。
“看上去只是铺块苫布的工夫,可别小瞧这个事。在农村,提高大伙儿的文明素质,不是那么容易。当年穷得叮当响,各人只顾各人填饱肚子,谁能想起来护一下集体财产呢。现在,日子好了,环境美了,咋能验证人的思想风气也在变?这事宝贵就宝贵在体现出老百姓的自觉上了。”
温守文一番打听,找到了给水泥盖苫布的人是村民李恩顺和侯立新。他打开村里的大喇叭,这件事就传到了每个人耳朵里。
“嘿,瞧人家想得多周到,碰到他俩咱得好好夸夸。”村口的几名妇女议论。
这几年,龙泉庄被人们夸赞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有好儿媳的故事——村民李长城兄弟姊妹好几个,在母亲瘫痪后,他把老人背到自己家照顾。妻子贾玉玲对婆婆那叫有耐心:老人吞咽不行,可又得增加营养,她就把肉剁成沫和进粥里,一点点地喂;老人坐上一会儿、躺上一会儿就得动一动,她一天十几遍地给翻身、擦身,病了好几年,竟没得一点褥疮;老人久坐不动大便干燥,贾玉玲每天都要用手给老人抠大便……
“连亲生儿女有的都做不到!”李长城嘴笨,但这句说到了点子上。
村里建起了新民居。搬家前,有人劝贾玉玲,“你婆婆拉屎拉尿都在床上,不如你们先留在旧房住,等老人过世了再搬新房吧。”但夫妻俩压根没考虑,“那哪行啊,我妈赶上了,咋能不让她住新楼。”他们把老人背进新家,继续精心伺候。
“他也是一样,对我父母特别好。”贾玉玲透露,当年父母生病,李长城和她一起搬到抚宁,精心伺候了四年,直到把老人送走。
“咱农村人没文化,但明白一个理儿。没有爹妈,你从哪儿来,哪能不养爹妈,不对爹妈好?”李长城话糙理不糙。
也有“志愿者”的故事——两年前,庄里集体的自来水井需要人管理,村民温国清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
村里人都知道,看水是个麻烦活儿,隔三差五得去看看,啥时候抽水、蓄水,总得调节,赶上枯水期,还要天天盯着。但老温干得格外认真,村里想给他补助点工钱,却被他拒绝了。“咱懂点这个技术,给乡亲们干点事还要工钱咋的?”
温国清18岁离开村子到城里上班,那时村里人饭都吃不饱。现在龙泉庄“扬眉吐气”了,建设得越来越好,他放着城里的房子不住,回到村里养老。“城里哪有咱村的楼好、地方好?温书记带着大伙儿把村子变成这样儿,咱尽点力还不是应该的?”
2018年春节,村里秧歌队敲锣打鼓来温国清家,把村里奖励的1000元,送到了他手上。老温不收,大伙儿都不答应,“拿着,这不是工钱,这是光荣哩!”
温守文在一旁看着,喜上眉梢,“大家知道啥是好啥是孬,风气才正了。”
“龙泉庄再不是娃娃峪,邻里之间闹得脸红脖子粗的事,早没影了。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村里没意思了,连个打架的都看不着了,说完大伙儿都跟着乐。”侯振远是新当选的村支委,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前些年,有人做好事会遭到讽刺,现在大家跟着一块儿做。”侯振远说,“村头的路有时一下雨车没法走,村民们自动地去清理积水砂石,不用动员。回头想想,这功劳还在搞经济时,温书记也没忘抓大伙儿的思想。他最关注的就是大家思想觉悟、道德文明的提高,平时遇见个孩子,也得苦口婆心地叮嘱几句。”
“得爱国爱家乡,还得塑造美好的灵魂。”在“抓思想”上,温守文摸出了路子,“农村人眼界不在那个高度,你上来给讲大道理,他听不懂。就得接地气,有针对性。”
为了把道理讲到大伙儿心里,温守文和村干部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把党的方针政策、倡导的新思想,都结合村里的事说,“用眼前的事融入长远目标,大伙儿才能弄明白、好接受。”
“做得好的要在会上表扬,如果出现了歪风邪气也要讲。”温守文知道,身边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对老百姓更有说服力。
除了用最熟悉的“大喇叭”每周至少一次表扬好人好事,龙泉庄还有自己的模范评选。“党员活动台”“老百姓光荣榜”正在制作当中,以后党员都干了啥,哪个村民做了好事,哪里出现歪风邪气,都摆出来晾晾。
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文化演出队、科技宣讲队等代表着新风尚的事物也越来越多。村民中心的餐厅正在建设,以后村民们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办,自助餐形式,统一标准,不浪费,吃得好,还省钱,省得攀比。
通往板栗林的路宽阔、平整,农闲时温守文也喜欢走走,一踏上这路心里就敞亮。这两年,村里又要往山上修路和建水塔。一算账,得砍掉村民的4000多棵栗子树。村干部正琢磨怎么说服大伙儿,没想到,不但基本没人反对,各家各户还义务出劳力,扛着锹、镐上山修路去了,“这就体现出村风涵育的作用了。”
如今,全村不断整治环境,增加着文娱配套设施,已建成3800平方米的人工湖,修了路、建了花池,栽上花草树木,还设了文化墙和农家书屋。
温守文一直记挂的教育问题,也结了果。从来没出过大学生的龙泉庄,2015年一下子有3个孩子考上了大学,现在全村已经有了10多个大学生,其中还有考上重点大学的。
“得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也能这么出息。”村里人奔走相告,温守文也把压了很多年的一口气吐了出去。他把大学生和家长都叫到一起,挨个表彰,还给发了奖金。
“咱庄终于有大学生了,感谢你们给家乡争光啊。”用一只手掌,重重地拍着孩子们的肩膀,温守文格外激动,“盼你们将来能把这块土地建设得更好!”
深忧患链接基层党建
——“严把入党门槛、纯洁入党目的!”
——“想入党,就问问自己能吃亏不!”
“想入党,就问问自己能吃亏不!”每当有人申请入党时,这是温守文必须要问的第一句话。作为扎根基层几十年的一名党员,他深知基层党建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也为党建的一些乱象深深忧虑。
“对于农村来讲,改变家乡的理想不可能靠一个个的个体实现,只可能依赖一个坚强的集体实现,昨天是,今天是,明天还是。”在温守文心中,最大的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这是习总书记的话。”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党员,这是最基本的党建问题。无论是干部还是党员,选不对人就是监守自盗。一个人他对党一点感情也没有,钻进肌体就是破坏力。宗族、派性拉票贿选,村干部素质不高,有关制度机制不健全,政令不畅……这些乱象都是腐败的温床。拿钱贿选的干部心思用在捞上,不想干事他就得祸害老百姓。农村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基础,村委是基石。基石不好,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乱了,中国就乱了。所以,选举要准、治党要严。”温守文曾几次在市县乡会议上呼吁:“有些党建方面的现象影响当地发展、败坏党的形象。党政领导不闻不问是另一种腐败,基层政权就会任其变灰甚至变黑!”
而温守文自己,多年来对基层党建严格把关,每个想入党的年轻人,都得接受严格的考验。即便是自己的家人,标准也不曾降低分毫。
儿子温如意本来自己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却在他的要求下,回乡为建设家乡出力。现在,温如意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绒山羊养殖专家,帮衬了十里八乡不少人致富。
庄里党员们看好了这棵苗。
“把温如意培养入党吧,他对养殖业这一块贡献大、人品好,还早就提出了要求。”
“那我得找他谈话,不够格谁也不能进组织的大门!”
父子之间的谈话开始了:
“说说党纲党章和誓词,抓要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非常流畅!
“我再盯一句,你认真回答:为了大家的利益,你甘心吃亏吗?”
“……”温如意嘴里打了一下顿。
“遇到危险,你敢于牺牲自己吗?”温守文紧逼一步。
“……”温如意眼中闪了一下迟疑。
“不行,你不能入党!”父亲以村支书的严正,结束了谈话。
“战争年代人们争着入党,就是带头去牺牲。现在入党,就是给老百姓办事,带头吃亏。”温守文对党员的要求简单明了,毫不含糊。
连续6年,要求入党的儿子愣是没通过父亲这一关。
“因为我还缺乏他那种担当和牺牲精神——我和父亲同吃同住同唠,他老人家看得很清。”温如意自省。
直到2016年,温如意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认可和其他支委的支持,总算跨过温书记这道坎。
一方面对入党门槛把得严,另一方面又求贤若渴。
2013年,在温守文家的大门上,贴上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知识人才助发展
下联:招贤纳士建龙泉
横批:以才德先
他解释:“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当前的危机就是缺乏人才——知识竞争反映在人才竞争上。专业军人、学生,创新有激情,仅在乡镇任职造成农村工作经验先天不足,把他们派下来再抽上去,在实践中取长补短,焕发乡镇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基层组织就会在政治上看到希望,从而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平日里,温守文特别留心哪里来了什么人才,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镇政府来了个朴实的女大学生村官耿杨,他就一直要求派到龙泉庄来,还当面请她考虑来庄上挂职村支部副书记。
耿杨在镇宣传部干两年了,再有一年就到期了,安排去向肯定不是逆流到最基层。然而,温书记来找她,一支断臂和温和的目光让她不忍拒绝。
“他走后,我上网查到龙泉庄,很惊讶:那么多的荣誉称号,其中带‘党’字的就有8个,从优秀到先进,从个人到支部……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吸引着我。”说起当初的情节,耿杨依然很激动。
2013年3月,耿杨来到龙泉庄。
“当时,温书记说了很多话。那些话,在我心中树立起的是个有理想有信念的老共产党员形象,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心里怕老百姓不信服、干不了的胆怯一扫而光。他让百姓对我有信任,更让我也有了和他一样干好百姓事的这个信念。”
在龙泉庄摸爬滚打了几年,耿杨的皮肤,如今已有了阳光色。
“村里白天都干活,晚上才能开会,每次开上会都得快9点了。这次“开‘七一’大会之前,党风建设主题是定下来了,可是,具体题目是什么?温书记让我考虑,他只提示了一下:‘一个不知道尊重知识的人群,是没有希望、没有德的人群。’忽然想到,前些天庄里开大会,温书记单独讲创新。而今,党中央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要跟上这个步伐,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农村,即便是龙泉庄这样的地方,也同样存在干部和群众思维难同步的问题,那就把温书记提出的未来发展目标,作为讨论题目吧……”
在耿杨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一个年轻党员,是如何在老党员的循循善诱下一步步成长。
“人,很多都有梦想,但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太少了,能坚持自己梦想的人就更少了。现在,温书记也这么大岁数了,还天天想这么多事,作为一位老人来说,他实在是太辛苦了;作为一位有病在身的老人来说,我真怕村里人在哪一天会失去他,因为,他已经成为这个村的主心骨了,一些反对过他的人如今也是这样认为。”
沉思许久,耿杨慢慢地对我们说:“昨天,看他又上山了,挺心疼的。如果不是他,我可能也不会真正地走下村来,更可能留不下来。一个是自己可能沉不下去身心,一个是未必每个村和村支书都像龙泉庄那样热切欢迎一个大学生村官。现在社会风气有些浮躁,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而这里,是个给了我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不孤岛’……”
耿杨的话语像一股暖流,瞬间激荡在我们心上,久久不能平息。
看看眼前的龙泉庄,绿水青山环绕,村民怡然自乐。门口小凳上坐着的小媳妇已经怀了孕,是从城里娶回来的;邻家嫂子从娘家弄来柿子树,大家也都盼着秋天枝头挂“灯笼”呢;辽宁女婿本来是想娶走媳妇,却最终选择留在这里天天上山侍弄栗子树……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说的就是咱这儿。连大城市的人来看了,也都说好。”村民们的欣喜挂在脸上。
而在温守文的心中,装着他为自己这个任期确定的目标:把握龙泉庄乡村振兴的方向,建设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让村庄更繁荣,让村民更幸福、生活更有尊严。让外村人抢着来、后生们返回来、长期留下来,把功劳写在家乡的大地上。
这,就是温守文人生价值的“不孤岛”。
在这个“不孤岛”上,他献身家乡的誓言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45年。
这旗帜迎风烈烈,引领前行者不忘初心。
这誓言浩浩荡荡,召唤后来者接力前行。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