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储学敏
正月初六,张艳梅又回到她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多的地方——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乡东山村。
“过年了,回‘家’看看。”张艳梅曾任东山村第一书记,村里67户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她来到村里就一直在张罗的一件大事。去年7月底,根据工作需要,张艳梅调回工作单位,离开东山村时,安置房主体已经完工,然而,没能亲手将安置房的钥匙交到百姓的手里也成了她心里一个小小的遗憾。如今,再次回到村里,看到很多百姓都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新居,家家户户张贴着大红的春联和福字,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张艳梅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
东山村易地扶贫搬迁的67户贫困户从去年10月底开始陆续拿到钥匙装修入住,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
今年59岁的杨喜保就是其中一位。在东山村的老房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走进1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房,杨喜保喜不自禁,不停地给大家介绍:“装了防盗门,窗户是双层玻璃,瞧瞧,这边是厨房,那边还有卫生间……”春节前,杨喜保还张罗亲戚朋友到家里“温锅”,和他一起分享乔迁新居的喜悦。
回想起过去居住的老瓦房,杨喜保依然觉得在做梦一样:“以前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玻璃窗、木头框,一到冬天,炕无论怎么烧,家里都是冷的。现如今住在新房里,即使不取暖都比原来暖和。”
据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志波介绍,东山村有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老房子,一旦遇到连雨天,屋内漏水是常见现象,还有泥石流滑坡、用水用电不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里的发展,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切切实实解决了百姓最实际的问题。
杨喜保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我们这里,像这样的房子,全下来至少需要十多万块钱,可是党的政策好,对我们贫困户来说,一口人只需3000元就可以换到25平方米的房子,这套100平方米的‘北京平’,我只花了一万两千元。这辈子太知足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2月11日上午,杨喜保一早就来到山头的板栗园里忙碌起来,为新一年的板栗生长做剪枝准备。“家里的收入主要来自板栗种植,农闲的时候,我准备再出去打打工,让日子过得更红火些。”初升的太阳慢慢爬上了山头,金色的阳光洒在一座座新房的屋顶,也洒进了杨喜保的心里。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