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逸芳
一双手、两亩田、五个娃,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侄子侄女撑起一个温暖的家。2018年12月29日,在我区第七届“感动港城•平民偶像”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上,石淑华的故事打动了每一个港城人的心。
68岁的石淑华是海阳三村的一个普通农妇,她身材微胖、面庞黝黑,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因腰、腿患病,走路时总是用手撑着腰,缓缓地踱着步,这是她一生辛劳的烙印。40多年来,她一路风风雨雨、含辛茹苦,和丈夫一起仅仅靠自家的两亩菜地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小叔子家的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并且有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两个孩子上了师范,一个孩子上了职专。她和丈夫记不清种下过多少茬菜,从这一棵一棵叶菜里攒下的一分一毛都是她对这个家无私的爱。
原本,石淑华和所有普通的农妇一样,务农赚钱、相夫教子、赡养父母,除了偶尔贴补不省心的小叔子,日子过的虽清苦却也平静。眼看着两个女儿毕业就业,舒心的好日子就要来临的时候,不幸降临到了石淑华的家。2004年,小叔子因罪入狱,获刑20年;弟媳妇说了声“嫂子,我走了”便也没了音讯,留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无依无靠。此时,大侄女18岁、大侄儿14岁、小侄儿6岁。面对此情此景,石淑华没有犹豫,她背着小侄儿、拉着大侄女、大侄儿,回到了自己的家。没了父母孩子们哭闹不止,尤其是还不懂事的小侄儿,常常半夜醒来哭着找妈妈。那时,石淑华常常整夜守着孩子们,抱抱这个、又摸摸那个,说:“我就是你们的亲妈,你们好好长大,你们的爹妈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亲戚朋友、街坊四邻,多少人劝石淑华:“土里刨食,养大两个亲生女儿,多不容易,再养活三个侄女侄儿,还要伺候年迈的公公、痴呆的婆婆,要操多少心、挨多少累、花多少钱,送孩子去福利院吧。”石淑华摇了摇头,孩子没了爹妈就已经很可怜了,不能让孩子连家都没有,“只要有我一口吃的,我就不会让三个孩子饿着!”
然而,养孩子并不是“给口吃的”这样简单的事,自从石淑华成为了五个孩子的“妈”,她更加辛劳的生活便也开始了。为了赡养公婆、为了三个侄女侄儿的温暖,石淑华咬着牙、拼了命,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种菜,在地里饿了就喝口地边的凉井水,实在累的腰直不起来了、脚挪不动地儿了,就一点一点跪爬在地里锄草、间苗……回到家里,她强撑着也要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盯着孩子们吃了饭、做好作业,等孩子们都睡踏实了,她自己才就着早已冷掉的饭菜吃一口。可即便如此,石淑华家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三、四万元,要负担三个孩子吃穿、上学和一家人的生活还远远不够。石淑华说:“没钱是真没钱,但孩子们是一定要上学的。只有受教育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有出息,我绝不能让孩子们像他爸一样。只要他们能考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着。”据石淑华回忆,养孩子的这15年,除了种地,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借钱、还钱,小到几百、大至几千,不仅两个工作了的女儿要时常贴补,邻居亲友更是被她借了个遍。
因为长期的劳累和饮食不规律,石淑华不到40岁时,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和腰椎突出症,至今已有20多年,天天吃药、扎针,仅2015年就在市军工医院、骨科医院住院两次进行综合治疗,目前已行走不便,走几步路就要歇上一会儿,这让孩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她说:“孩子们能顺利长大、自力更生不容易,我不能给孩子们添麻烦,我还能干。”如今,只有小侄子还在上大学,其他的孩子都已经参加了工作。石淑华依然坚持靠种地卖菜供着小侄子读书,不让他给哥哥姐姐们添麻烦。
有人佩服石淑华的坚强善良,有人心疼她的辛酸苦累。她却豪爽一笑:“只要孩子们都好,我这不算什么。”如今,石淑华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都能遵纪守法、自食其力,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盼望侄女侄儿的父母早日回来,一家和睦、团团圆圆,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孤儿,让每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都能感受温暖。
慈母柔情,温暖着孤苦幼小的心灵,融化了多舛命运的坚冰,也丈量着以善为美的世道人心。十几载呕心沥血,石淑华弯曲了脊背,沧桑了面庞,可她金子般的心却永远熠熠闪光。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