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纪念先烈 > 文章详情
【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长城脚下的斗争 ——记1942年临抚凌青绥地区的抗日斗争
2019-04-04

记者王东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冀东地区,为了保存实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冀东党组织于1942年组织3支远征工作队开辟“口外”,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宋国祥和张仲三同志带领40余名干部和60余名武装队员深入临榆、抚宁、凌源、青龙、绥中等地区开展工作。1942年12月,正式成立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张化东任工委书记,宋国祥任办事处主任。工委和办事处设在青龙的靴脚沟,任务是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建立地方武装,步步深入到伪满洲国的西南地区,在长城脚下建立起以花厂峪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联合县党、政领导机关为完成这一任务,组织了6个武装工作队,分别向花厂峪、三岔口、茨榆山、核桃沟、木头凳等地区展开突击,震惊了敌人,于是日、伪军调兵疯狂地对临抚凌青绥地区进行军事上的扫荡和经济封锁,妄图扑灭抗日烽火。

1942年冬,敌人推行“三光”政策,造成长城以北广大地区成为“无人区”,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在冀东地委领导下,带领人民同敌人展开了反“集家”、反“扫荡”斗争。1943年,环境愈发恶劣,斗争更加残酷,日军把山沟里的百姓都赶到大川建立土围子,即“人圈”,强行集家并村,而且三五里就是一个炮楼。联合县的武装力量依靠当地留下未走的百姓帮助,住窝棚睡山洞,保存力量坚持斗争,贴标语、发传单,秘密发展党员,在群众中建立党的组织(各区都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成立妇救会、建联会,争取团结开明士绅支持抗战。

1944年春,敌人增派重兵对联合县地区进行“围剿”,大部分人员撤至“口内”,留少部分人以小分队形式继续坚持斗争。这年夏天,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往凌源派过三四个工作组,很快被日本讨伐队发现,遭到袭击,民政科长张玉民等几位同志牺牲,王孝先等同志被捕。

同年冬天,敌人“扫荡”加剧,讨伐队出没无常。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联合县工委、办事处的同志们一边斗争,一边担负着保存粮食、饲料,为大部队出关建立第一个粮站的重任。他们秘密征收粮食后,半夜将粮食送出,挖洞子、装袋子,千方百计地躲过敌人扫荡,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凌青绥抗日游击根据地》)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