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烽火花厂峪
2019-04-08

记者傅春秘 史娜 储学敏

春回大地,万物吐绿。4月2日,坐落在燕山深处的花厂峪村,在春风的吹拂中山花待放,生机无限。

“70多年前,这里烽烟四起,硝烟弥漫。花厂峪人民与八路军为保卫家乡与日军浴血奋战。”上午10点刚过,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馆长周庆信送走了当天第三拨儿参观者。他告诉记者,随着清明到来,来馆参观,来陵园瞻仰、缅怀革命烈士的游客成倍增加,他们当中既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百姓,甚至还有很多中小学生。

在纪念馆大门口两侧的红色圆柱上,镶嵌着“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金色楹联,这是1947年热河省人民政府授予花厂峪村的。

看着一幅幅激情画面,听着一个个生动故事,记者随着讲解员的思绪,走进了七十多年前的烽火硝烟年代。

冀东是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地,孤悬于敌后。1942年,党中央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东北武装工作队,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冀东军区东工委领导机关就设在花厂峪。

历史选择了花厂峪,让这个闭塞寂静的小村庄成了当时冀热辽边区抗日中心,党中央挺进东北的前沿阵地。

工委机关和冀东军区七区队队部进驻地形有利、群众基础良好的花厂峪村靴脚沟,组建了党支部、民兵队,开办了服装厂、兵工厂、党校、野战医院。随后,冀东军区七区队在这里相继开展了锥子山阻击敌寇、铲除日伪军北台子据点、夜袭柳江煤矿等军事斗争,打破了日伪军在长城沿线的统治基础,为有力打击敌人、拖住敌人有生力量、发展和壮大抗日战线开创了新局面。

1943年7月28日,驻扎在抚宁义院口的日军指挥官调集500多名日伪军在义院口集结,发兵花厂峪,对联合县工委机关实施围剿,这便是著名的“花厂峪口阻击战”。

那一战,敌军动用三门迫击炮和十几挺轻重机枪,轮番向城楼开火。几番攻防后,七区队三连连长周子丰挑选出两名枪法最好的战士为狙击手,瞄准敌军指挥官交替射击,日军少佐松本脑门中弹而亡。失去指挥官的日伪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同年9月17日,奉冀热辽边区特委之命,七区队队长罗文、副队长马骥带领一连和二连北上凌绥地区参加反蚕食战役,留下三连和工委机关不足200人驻守靴脚沟。兵力空虚的秘密被敌人探知,9月18日,敌人调集近6000名日伪军,由一名日本少将和一名大佐指挥,对靴脚沟重兵围剿,声称要血洗靴脚沟,不让老岭(祖山原名)有一个活口。

为了找到部队和工委,敌军采用“梳篦子”战术清剿,对靴脚沟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一草一木、一屋一洞都不放过。敌军的大炮、坦克与步兵相互配合,步步为营,步步紧逼,战斗持续了六天六夜,十分惨烈。

为了掩护部队和工委转移,花厂峪人民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人当“孬种”,最终八路军和工委干部成功实现突围。这场战斗,花厂峪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6000多亩山林被焚烧殆尽,房屋、牲畜无一幸免,全村共400余人口有84人丧生,其中包括22个襁褓中的婴孩……

“作为‘80后’,本以为战争已经离我们很远,通过参观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听完讲解员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家乡曾经涌现出这么多英雄,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青年人,更要努力工作,奋发有为。”市民闫明在参观花厂峪纪念馆后感慨。

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花厂峪虽早已回归了曾经的恬静,但在硝烟中牺牲的烈士们却长眠于这片红色热土,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永远激励后人们保家卫国、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