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一个红色村庄的美丽蝶变
2019-04-10

记者傅春秘 储学敏 史娜

潺潺的流水穿村而过,漫山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清明节期间,来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4月4日,临近中午,村民陈庆军家的农家乐开始热闹起来。小鸡炖蘑菇、特色水豆腐、农家鸡蛋羹、金黄的小米饭……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饱口福,流连忘返。

“像我们这样的农家乐,在花厂峪有30余家,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十万八万的都不成问题。”陈庆军乐呵呵地说,“这要是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提起花厂峪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村里上岁数的村民感受颇深。“那时候太穷了。”今年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鸣感慨万分。

花厂峪曾是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冀东军区东工委领导机关所在地。偏僻的位置和连绵的山地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在和平年代却掣肘着花厂峪的经济发展。

“一进靴脚沟,步步大石头。”花厂峪村辖12个自然村,靴脚沟是其中一个,这句顺口溜正是花厂峪往昔的真实写照。赵凤鸣说:“以前一条好路都没有,村里出行都得靠一双腿,若是去个县里,都得提前一天走,而且是走山路。”

山连山,岭挨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花厂峪村民为能吃饱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山沟里开荒种粮,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但那时的花厂峪,田里只能种高粱、谷子之类的农作物,全是靠天吃饭,收成很低。

村里不通电,没有通讯,更没有商业。“当年,我是被母亲强迫留下来嫁给村里的。在这里生活,想给闺女买双袜子都难……”说着说着,赵凤鸣不觉红了眼眶。

先烈的光荣传统,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持下,花厂峪人民紧紧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凭借自己勤奋劳作,向着小康生活发力迈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花厂峪通上了水泥路,点上了电灯,拉上了电话,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2010年,以红色旅游开发,特别是抗日纪念馆建设开放为契机,陈庆军等一批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商店,既方便了游客,又富足了自己的生活。

富起来的陈庆军对农家乐几经改装扩建,不仅可供200人同时就餐,还有了7个标准间供游客住宿。说起农家乐带来的收入,陈庆军保守地说:“不到20万。”花厂峪的农家乐虽然规模不等,收入不一,却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除发展服务业外,村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新变化。大部分农田发展板栗、中药材、大樱桃、核桃等特色农业,许多农民办起了采摘园和特色养殖场,百姓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全村产板栗20多万斤,收入近200万元。”   赵凤鸣介绍,“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去年,全村1300多口人全部实现了脱贫。”

记者在花厂峪村看到,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卫生院、公交车、百姓大舞台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卫生院给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免费体检一次,812路公交车每天3个班次,通讯基站的建设确保通信顺畅……”村民把幸福感挂在嘴上,写在脸上。

如今,老区人民加快了“红+绿”乡村旅游业态建设步伐。“这里山美水清,上山可纵览南北龙潭瀑布,下河可畅饮甘甜清凉山泉。”赵凤鸣说:“下一步,我们将对五县联合工委办事处、兵工厂、被服厂、党校等遗址进行复建,让这里的山水和红色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访结束时,记者感受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这个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一个红色记忆和绿色生态旅游交相呼应的美丽花厂峪正呼之欲出。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