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堆满了农耕生活使用的石质器具。
一米见方的大型砖雕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对木质的大车轱辘,可以看得出制作的精良。
长见于北方老宅院门楼和房屋上装饰的砖雕,无不表明主人对祥和生活的憧憬。
闲暇时,任凤滨会坐下来,给老伴儿介绍所收藏古董的知识。
院子不够摆放,任凤滨又盖了一间库房,也堆满了木质农耕生活工具。
记者 赵洁娜文 摄影马卫庆
火铳、留声机、淘金盘、秤砣……这些已经被 “遗忘”的老物件,在海港区驻操营镇马家峪村任凤滨的眼中却都是“宝贝”。年过半百的他酷爱长城文化,至今已收藏相关历史物件4000多件。如今,他用自家庭院办了一个小型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让后人认识这些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4月3日,在观方长城民俗文化展览馆,老任拿着抹布,轻轻地擦拭着一对陈旧的石雕。“这对是抱门石,上边雕的是张果老骑驴。这个图案很少见,而且是高浮雕,是清代的东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保存这么完好,挺罕见。”
“这个你看着像啥?”羊、兔子、狮子、狗、猴……在展览馆一侧的陈列架,老任指给记者看,400多个形态各异的秤砣整齐摆放着。
他收藏的物品千奇百怪,有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古代兵刃,有各种形态、多种花纹的瓷器,有图案各异已经生锈的杯子、盒子,还有民国旗袍、留声机、老式电话等上世纪产物。按照材质和使用功能,老任将他们一一分类,摆放在屋子和院子的每个角落。
说起这些藏品,他如数家珍:汉代的羊型石雕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明代的火药桶、石雕狮子,经过300多年依旧完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劳动工具,保存完好无损。“这个是榆木做的,轱辘也是榆木做的,现在还能用。”他指着房间中央的独轮车说,“过去推媳妇回娘家就是用的这个,一边放包袱,旁边坐人,抱着孩子就这样推回去。”
在房间一角,老任熟练地拿起一对类似铜片的东西,轻轻一划,发出清脆的回响声。“这是过去剪头发叫卖用的,还有这个拨浪鼓,是卖豆腐的,都是过去的劳动工具,现在很少见了,很多年轻人没见过甚至不知道。”
老任说,他从小就对古代文化特别感兴趣,“喜欢老辈子的物件,看到之后就特别想研究研究,自己手头宽裕些就开始收藏了。”他的第一件收藏品始于1996年,这是一件已经残缺不全的瓷盘,仅有的三块碎片被小心地粘合了起来。老任说,至今为止,这仍然是他最珍爱的藏品之一。
收藏的东西越多,老任也越痴迷,喜欢吹唢呐的他开始利用去各地的机会有意采购。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二炮”的收藏过程。“那是在长城沿线的一个农户家猪圈墙里拆出来的,也是收藏的所有石器里最贵的,2010年花了5000多元买下来的。”老任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收藏老物件,他花费了几十万元,相当于没了一套房子,“除了日常生活开销,钱全放在这上了,这也得益于家里人的支持。”
“收藏是一种保护,我打算用一生的时间收藏,传承长城文化。”老任表示,虽然这些老物件有的已经很少使用,有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些东西属于长城文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随着收藏物品越来越多,一些藏品不得不放在外边风吹日晒,老任也希望有更有实力的人将这些东西保护起来。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