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鸽 唐晓辉 杜楠 通讯员 孙宝杰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前庄村,93岁离休干部肖起生的房子,是36年前盖的,跟周围邻居家比,显得有些低矮。
然而,老人在院子里亲手砌出了小水池,搭起假山、小桥,种花种树……让走进来的人,都会惊叹不已。
5月初,院里的几株牡丹盛开,大朵红花点缀在绿叶中,好看得让人难忘。去年花开的时候,肖起生离开家,进行了一次远行。
那时,已经92岁高龄的肖起生独自坐上火车,奔赴5000多里外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贫困村捐出仅有的10万元积蓄,用于帮助村里脱贫。
回家后,肖起生很少提这件事,在这名1945年参军的抗战老兵心里,这趟艰难行程,只是再一次完成任务。
肖起生离休后,曾卸下一身任务。而信仰让老兵再次回到起点——他开始扶贫、助学,把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当成必须去完成的任务。
30多年来,老人究竟完成了多少次这样的任务,已经数不清了。
一定完成这个任务
2018年3月,肖起生从报纸上看到报道: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村里的脱贫工作。
肖起生19岁就在青龙参军入伍,1947年入党,随着部队走南闯北。知道吉克石乌所在的庆恒村很贫困,他心里难以平静,“大凉山是革命老区,不能看着那里的老百姓受穷。”他决定将自己积攒的10万元钱捐给庆恒村。可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想通过多种途径将钱汇过去,都没有成功。
于是,万分着急的老人决定自己去送钱。2018年5月,老战友接他到承德聚会,趁这个机会,他瞒着家里,到北京坐上了去四川的列车。
列车上,肖起生突然胸闷,有心脏病的他怕自己撑不住,赶紧告诉列车长。列车长及时通知了肖起生的家人。
在成都站,赶来的小儿子肖卫平接到了肖起生,“爸,你心脏做过3次手术了,到不了大凉山,咱回家吧。”肖起生摇头,“儿啊,这个任务我一定得完成,死在那里也愿意。”
担心父亲身体的肖卫平只好想办法联系上了吉克石乌,可吉克石乌也劝不回老人,双方约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见面。
当吉克石乌穿着民族盛装出现在肖起生面前时,他激动得老泪纵横,“我终于把钱送到了!”
要苦自己照顾好别人
5月7日,距离肖起生从西昌回来快一年了。吉克石乌送给他的一套漆碗,还原样摆在柜里。老人生活俭朴,这套碗成了家里几年来唯一新添的东西。
88岁的老伴儿吴凤兰,在厨房搅了搅锅里的白粥。好几个罐子里都装着咸菜,她盛出一碟当菜,这些就是午饭。
有邻居在门外喊了一声,吴凤兰拎起一个空桶小步跑出去。村里进行自来水改造时,肖家拿不出钱,现在还得打井水用。这两年,老两口岁数大了,邻居们谁往那水井边去,就帮忙拎一桶回来。
“老爷子的钱都捐了,过日子靠老太太那几个退休金。”邻居说。有时大伙儿逗吴凤兰,“还给别人捐?低保户都比你吃得好。”吴凤兰听了,光乐不言语,她明白老伴儿的心思。
肖起生年轻时在外地工作,一次接到母亲生病的电报,他带上攒了大半年的300元钱,请假回了前庄村。到家时,母亲已经好转,但村里还有好多人都生病了,有些人还很严重。
听母亲说以前大家总帮助家里,肖起生就把300元钱都用来给村民治病,还在村里建起了卫生室。
“他是知恩图报的人,党的恩情大,告诉他要苦着自己,照顾好别人,他就这么做。”吴凤兰说。
工资总是一到手就捐了
1980年,肖起生从部队回到原籍青龙,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3年,他离休回了前庄村。
当时,村里的小学十分破旧,肖起生一看,连桌椅还是自己小时候用的,他赶紧拿出积蓄,又借钱凑了3万元,修葺校园,添置桌椅等设施,还盖了两间图书室,购买了1000多本课外书。
见学校没医务室,他又拿出10个月的工资1000多元,购置器材药品,为小学建起“红十字站”,还经常去免费服务。
往学校跑的勤了,只要一知道有孩子交不上学费,肖起生就会主动找上家门,包下他们的学费。
除了关心教育,肖起生也常为外地受灾群众捐款。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他就捐出了2000元。
离休后的30多年里,肖起生坚持扶贫助学,几乎每个月都是手里的工资还没攥热乎,就捐了出去。
开荒种树资助学生
老人双手粗糙,关节严重变形,即使自然地垂在裤边,也像在张牙舞爪。
当了一辈子医生的人,咋会有这样一双手?
这都是因为肖起生曾在河滩开荒种果树,一干就是10年。
1990年,肖起生发现自己的工资不够用了,他贷款7万元,想改造村里的10亩荒滩,种果树挣钱,继续资助学生。
当年11月,肖起生背上一口锅、一套铺盖,在荒滩上搭起个小棚子,开始垦荒。他和雇的工人一起挖石头、填土,用了3年时间,填出了7亩果园。又过了3年,树上结出了果实。
那些年,肖起生吃住都在园里,累得甚至直不起腰来。后来,老人靠果园挣了5万多元,全部投入到学校和孩子们身上。
2000年,75岁的肖起生身体越来越差,劳作造成了严重的关节炎,他才把果园交给了村里。
高龄的校外辅导员
7日下午,记者来到前庄村小学,眼前教学楼宽敞,操场平整,很难想象出肖起生改造前的样子。
校园里,肖起生仍是孩子们能脱口喊出的“肖爷爷”。
从离休后,肖起生就当起了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隔几周就来到学校,给学生们讲红色故事、卫生知识,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如今,93岁的老人仍在坚持。
而老人一直在做的事,还有资助贫困生。现在,肖起生已经累计资助过80多名学生了。
老人拿出两张自己80岁生日时的照片,一张是3个儿女围在身边的合影;而另一张上,8名被资助过的孩子站在他身旁。老人更加珍视后一张照片,哪个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他都记得。
“这些孩子如果不能继续学习,就耽误了一辈子。他们受到教育,就能对国家有更多的贡献。”肖起生说。
信仰在大凉山落地生根
肖起生经常会想起去西昌的经历。在刘伯承和小叶丹的雕塑前,他深深地鞠躬。吉克石乌带他看琼海,“波光粼粼的,太美了!”
“我们跟着党,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每一处土地都像发着光的湖水那么美。”老人的信仰纯粹又浪漫。
让肖起生老人非常遗憾的是,他没能到吉克石乌的村子里看看。他一直惦记着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庆恒村。
此时,5000多里外的庆恒村里,吉克石乌正带着村民为“起生合作社”忙碌着。
“合作社刚成立,为了感谢肖老,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吉克石乌说,老人的捐款已在村里的账户上,他们用得特别慎重,目前给贫困老人买了生活用品,给村幼儿园孩子添置了衣服。
让人欣慰的是,吉克石乌说出了更好的消息,“有了多方支援,前不久村里脱贫了。在昭觉县,很多人都知道肖老的事,很震撼,要向他学习。”
而吉克石乌带来的消息,只能由记者贴在老人耳边转述,他的听力最近变得很差。
堂屋里,总是听不清声音的肖起生,习惯安静地坐着。他的发型还跟墙上照片中挂满军功章的小伙子一模一样,只是已成满头白发。
“完成这件事,我吃得好,睡得好。”老人坦然开口,毫无对岁月逝去的遗憾,“这辈子都按党的要求去做,我很高兴。”
没人知道,他是否还会去完成下一次的任务。就让我们记住老兵的名字,他叫肖起生。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