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精益无终点 创新无止境 ——记市公交公司运营四公司修理工王军
2018-05-14

记者王东

“如果不把车彻底保养好了,回去都睡不着觉,一直是个心事。”市公交公司运营四公司修理工人王军告诉记者:“公交车保养工作看似琐碎、简单,实际上特别需要维修人员高技术、高专注度,以及很强的责任心,有时一个小螺丝就能使公交车抛锚,甚至危及乘客的人身安全。”

王军的工作是对公交车进行一、二级保养,包括对轴承、制动等重要部件的分解、清洗,磨损严重零部件的更换和灯光、线路、车内设施的检修等50余项工作内容,每一项保养工作都要细化到一个螺丝。

“一般情况下,3个工人维修一辆公交车平均需要6个小时以上。有时遇到较大发动机故障时,常常需要忙活到深夜,以保证车辆第二天能够‘健康’上路,为市民服好务。”王军说。

今年40岁的王军在车工这个岗位上连续工作了18年,曾先后获得2015年省总工会“十佳金点子”、秦皇岛市劳动模范、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爱岗敬业汽修工楷模”称号;2016年5月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在王军看来,荣誉背后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要把无数个“繁杂小事”连接成“一切为了乘客安全”的大事来认真去做、去思考、去对待的担当。

他踏实工作,不放过任何实现增效的细节。每一次车辆保养过程中,只要遇到新问题,王军就一定会记在他的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分析,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公司光毂作业,一直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车床,采用传统尾座顶尖辅助支撑进行车削,操作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刀具极易损坏。王军发现这一缺陷后,主动请缨,对车床锁紧装置进行改制,研制出“主轴套筒拉杆式锁紧装置”,且将车刀改成零度后角刀。这种主轴套筒拉杆式锁紧装置和刀具几何角度的改良,不仅解决胎具打滑、刀具颤抖问题,而且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加工精度,全年可节省购置刀具支出近万元。

他积极创新,解决技术难题。随着公交车辆的逐年更新,车辆保修也进入全新领域,维修人员技术要与时俱进,保修设备及工具更要升级换代。工作中,王军逐渐发现,平面磨床经多年使用后,配件多已磨损老化,很难购买,如果修复不好,就需花上三十几万元重新购置。于是,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王军一边钻研一边维修,对磨床的换向系统进行反复改造。最终实验成功后,新的平面磨床不仅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换向阀基础配件实现了自主加工。

“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辆有600余辆,它们的管路十分复杂,尤其拆解过程很精密,而且不能出现一点火星儿,维修技术和环境要求极高。如果技术上本着‘吃老本’的态度,那最终将被时代淘汰,所以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以新思路适应新时代。”王军说。

业余时间里,王军学习机械制图CAD软件和基础办公软件、系统程序操作等,将修理、机加工、电脑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对线切割加工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突破传统加工模式,采用细直径钢料代替大直径钢料,研制新型气缸套拉压器,增加设备的使用范围,节约材料的采购成本;制作投币箱坡口成形胎具,使坡口成形一次成功,比原方法提高工效十几倍,精度更提高几十倍;针对车辆大修经常遇到钻孔技术难题,出现钻头卡死、折断的现象,王军结合技术资料改进钻头磨削方法,针对不同厚度的铁板,磨削大前角钻头、三尖钻头、五刃三尖钻头、半孔钻头,降低钻头更换频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得到大家一致称赞。

技术好,还要带出好队伍。王军自己传承了老一代机加工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养成不断摸索、始终学习的好习惯,更将所学所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实现共同提高,让每一位技术工人都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公交车辆修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2016年10月,王军调入公交公司运营四公司修理车间。2017年初,他与同事们共同研究制作了以气泵气体为动力来源,利用风炮、螺杆和活动扳手为主要工具的旋转拉力器,解决新能源气体车辆在避免动用明火的状态下,高质量保养和更换蹄铁轴,实现车辆节气明显的效果,在全公司推广使用。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