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秦皇岛 > 文章详情
茹伟:让每个孩子都热爱森林
2018-05-23

记者鲁建滔

在海港区文化里小学,生态科普的元素无处不在。

一走进学校,就会看到校门右侧有一个森林生态科普馆。在这所科普馆里,有关于秦皇岛鸟类的图书和照片,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途径秦皇岛路线图,各种昆虫和贝类的标本,还有关于秦皇岛森林、湿地资源的介绍。校园里绿化带的边上,种满了绿油油的小白菜、纤细的胡萝卜幼苗、刚割完一茬的韭菜。操场的一角,三只兔子在笼子里,或睡或吃东西。

“我们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植根于课堂的生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里小学校长茹伟这样表示。

茹伟之前在学校里一直做环保教育,后来有一次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参加一个鸟类放飞活动,“没想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从简单的放飞鸟、保护鸟,后来森林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也走进生态教育课堂。2016年10月,森林生态科普馆在学校落成,给了学校开设全校科普教育课的机会。

这个森林生态科普馆是省内第一家校园馆,由秦皇岛(观)爱鸟协会和文化里小学联合共建,馆内有大量鸟类图书、图谱和珍贵的影像资料,由秦皇岛(观)爱鸟协会和市关工委捐赠。学校安排全校20多个教学班,利用大课间在馆里上课,听老师讲述秦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年春秋两季候鸟迁徙时在秦皇岛“用餐”的壮观场面和暗藏的险情。

“我们讲要生态立市,那作为一个小学校长我能做些啥?”通过校本课程,结合秦皇岛地域特色,利用森林生态科普馆,做好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是茹伟一直念念不忘的初心。

生态科普教育最直接的表现是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很多孩子一开始只知道三四种鸟类,后来通过在森林生态科普馆的学习,能认识三四十种鸟类。由鸟类开始,通过在学校种菜,孩子们知道了胡萝卜是怎么长出来的;通过饲养小兔子,孩子们知道了兔子爱吃什么;通过科普馆的贝壳类标本,孩子们知道本地有7种海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这种由亲近自然开始,进而理解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在生态教育课上一气呵成。一位叫夏雨彤的同学在参观完生态科普馆后留言:看到别人想捉鸟,我会竭尽全力阻止他。我还懂得,不破坏大自然。

教科学课的老师佘艳玲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男孩子悄悄告诉她,舅舅吃鸟。佘艳玲对孩子说,你回去劝劝他,别再吃鸟了。孩子说,我怕他不听小孩话。佘艳玲就把一本《中国受威胁鸟种极危及濒危鸟类》图册让孩子带给他舅舅看,并让孩子告诉舅舅,鸟是人类的朋友。后来有一次,孩子乐呵呵地跑过来告诉她:“舅舅说了,保证以后不吃鸟了。”

佘艳玲说,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你把爱教给他,他留下的就是爱,表达的也是爱。

生态教育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茹伟一点也不担心。有一次,学生们参加一次鸟类放飞活动,老师回来趁机给大家布置作业,让写一首诗。一位叫龙诗洋的同学写了一首《赞鸟歌》:天上飞来水里游,羽毛缤纷又细柔。我愿变成一只鸟,飞来飞去多自由。

“这样的活动,其实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态知识,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茹伟说。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