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傅春秘 史娜
7月初,记者来到卢龙县鲍子沟村,郁郁葱葱的露天葡萄藤与密密麻麻的葡萄大棚布满村子周围,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白绿交融的小路上穿梭。
记者在村党支部书记万玉成的带领下,走进村民张贺江的葡萄大棚。只见翠绿的枝叶间,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颗颗果实紫黑透亮,清香扑鼻。
“这个大棚种的全部是玫瑰香,六月中旬就成熟采摘了,比露天葡萄提前两个多月上市,价格每斤也能多卖两块钱。”张贺江一边采摘,一边对记者说,一亩地大棚葡萄怎么也能收入个3万多块,效益是大地葡萄的两倍左右。
万玉成告诉记者,鲍子沟村家家种植葡萄,在周边已小有名气。为延长葡萄收获期,让更多的游客来村里采摘,村合作社引导村民发展温室葡萄,做大做活乡村经济。
“全村1300亩地种植的全是葡萄,有近5个月的采摘期,仅葡萄产业每年有1000多万元产值,每年吸引15万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13000多元。”
卢龙县属低山丘陵区,土质多为褐色砾质或砂质壤。多少年来,传统种植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作为农业大县,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让低产大田也能生出金子来?这是卢龙县委、县政府一直探索的问题。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龙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让土地生金。”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会敏给出了答案。
“谁说种地没出息,大田也能刨出金子来!”1990年出生的卢龙县四季青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魏征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建有50多个标准化温室大棚,错峰种植的“新维”牌黄瓜和苦瓜,通过农超对接,销往周边及南方各大城市,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
时下,正是苦瓜快速生长的季节。村民崔素梅在大棚内打理着秧苗,手法十分娴熟。因为拿土地入股,她既是股东,又是产业工人,每年工资性收入就达3万多元。
“我们长年在这里打工,种植有人指导,销售不操心,收入无风险。”崔素梅高兴地说。“比起自己家种大田,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比过去全家卖粮的全部收入还要高。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通过舌尖消费倒逼田间生产,通过传统销售转向个性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卢龙县科学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抓住土地流转政策,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村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实现以地生财、以地生金。
秦皇岛丰和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种植加工、观光采摘、冷链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公司。公司建设日光温室63栋,种植蔬菜16种,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圆白菜、韭菜等。为控制产品质量,建设4000平方米现代化自动育苗温室,种植过程全程采用蜜蜂授粉,通过防虫网、粘蝇板进行防控,确保蔬菜绿色、无公害。
“我们生产的蔬菜主要走高端市场,通过科学种植,控制蔬菜的品质,通过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公司法人张立永介绍。
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公司培育的原味一号西红柿色泽鲜亮,个头适中。尝一个,酸中带甜,口感极佳。“这样的西红柿在北京超市能卖到25元一斤,是普通的10倍多。”张立永说。
记者了解到,丰和公司占地500多亩,年产值8000万元,每亩经济效益高达15万元。
郑庄的西红柿,薛庄的西葫芦,鲍子沟的葡萄……如今,卢龙各类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6000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的形式,或成为产业工人,或成为股东。
在卢龙,“土里刨石”正成为历史,“大田也能刨出金子来”不再是奇迹。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