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迅
得知自己高考取得632分的好成绩,田利达给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去了电话,听筒那一头,传来了父亲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爽朗笑声……
再辛苦,也要让孩子读书
8月2日,记者在卢龙县刘家营镇桑园村见到了18岁田利达,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或许是经常帮家里干农活的关系,他的身子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加壮实。当天,他本应在北戴河打工,得知记者来采访,特意请了半天假,赶了回来。
2004年,父亲田连军去外地打工时出了车祸,胳膊严重受伤,虽得到及时治疗,却落下三级伤残。一时间,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田连军的妻子闫桂连身上。“我们家有五亩地,赶上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卖2000多元钱,再加上低保,就是我们的全部收入。”闫桂连说。
当时,田利达刚满3岁,姐姐田利娜还在上小学,父亲田连军看着妻子日复一日的辛劳,很快振作起来,为了多赚点钱,重新踏上打工之路。他给人当门卫、看厂房,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舍不得吃喝,捡工友不要的衣服穿,两三个月回家一次,把攒下的工资全交给妻子。
生活虽然辛苦,夫妻俩让孩子念书的愿望却始终未变。“我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帮家里种地,一种就是大半辈子。”闫桂连说,“我当年没念好书,这辈子就只能挨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这样,生活再苦,我们也得让孩子们读书。”
第一次,听父亲开心的笑
在田利达的记忆中,只要谈到学习,父亲的表情就很严肃。上小学时,田利达经常考第一,但父亲似乎总是不满意,经常问他,为什么没有考满分,分数为什么比上次要少;上初中时,田利达经常是年级第二,父亲似乎更加不满意了,问他为什么考不过第一的;到了高中,父亲对田利达说,咱们村里的孩子参加高考,最好成绩是628分,你要超越他。
“上小学那会儿,一直以为自己没达到父亲的要求。”田利达说,“初中以后,我逐渐明白了,他严肃的外表不是不满意,而是怕我骄傲,于是我就更加努力地学习。高考出分那天,我爸在外地打工,我打电话告诉他我考了632分,那是我第一次听见他笑得那么开心。”
快就业,给爸妈攒点儿钱
田利达爱篮球,但三年高中生活里,除了体育课,他没有摸过一次球,他的假期从来都是在预习和复习中度过。他一直记得班主任对他说过的话——“学习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却是最简捷的方法。”对田利达来说,学习为的是改变命运,为的是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今年高考,田利达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自动化专业。之所以选择自动化,除了兴趣使然,更多是考虑到该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将来会选择考研,但是我想尽快就业。”田利达说,“苦点累点没关系,毕业后我想找一个待遇好点的工作,给爸妈攒些钱,哪怕他们舍不得花,也让他们拿在手里,心里好有个底儿。而且,工作不能离家太远,我得经常回家看望他们。”
当自强,多为社会作贡献
为了给家里减轻生活负担,田利达从7月13日开始在北戴河刘庄一家饭店做服务员。由于是旅游旺季,来饭店吃饭的游客很多,田利达经常要从早上8点多一直忙到半夜12点,吃住全在店里,一直没休息过。和田利达前后脚来的还有另外5个小伙子,因为实在太累,他们只干1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工作确实累,但1个月我能挣2500元,我多干点儿,父母就能少受累。”田利达说,“听说大学里有很多勤工俭学的机会,还有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好消息。”
说起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田利达十分向往。“大学自由自主,能充分发挥自我,除了学习专业课,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旁听别的课程,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好地方。”田利达说,大学期间,他还想加入公益活动类社团,“这些年我接受了很多社会资助,所以也想尽可能多地为社会作贡献。”
编辑: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