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文章详情
【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系列报道 绿色发展增福祉
2019-08-14

 记者邵金霞

“如果没在别的地方生活过,可能体会不出秦皇岛的好,抬头就是蓝天,出门就是公园,满眼都是绿色,没听说谁家安空气净化器的。”70岁的孙宝国和老伴儿每天早晚都到家门口的新世纪公园锻炼身体,两年前,在大城市生活的女儿接他们过去住,但不到一年老两口就回来了,“要想身体好,还是得回咱秦皇岛,环境好啊!”

老百姓的大实话真真切切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的“金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此,我市将“生态立市”确立为发展战略之首,提出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标兵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以远超其他地区的理念、意志和力度抓生态,在精准、精细和广度、深度上下功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生态成为城市的底色和名片。

碧水蓝天映净土

7月3日,在昌黎县歇马台段的饮马河畔,小香蒲、黑三棱等水草迎风摇曳,河中流水潺潺,鱼儿嬉戏,河道两岸混凝土仿木栈道、亲水平台和绿化带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在3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遍地、水体污浊,臭气令人掩鼻。

改变从2016年开始。

作为零距离滨海城市,我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系纵横,其中独流入海的就有17条,这些河流水质的优劣不仅关乎自己城市的生态和人民的健康,更直接影响附近海域的水质和生态。

“为了精心呵护这些河流,守护好一湾碧海,2015年6月,我市出台《秦皇岛市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2016年起,34名市级河长、113名县级河长、1463名乡村级河长正式上岗,开始徒步踏察河道,实现了‘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不漏一个污染点。市委书记孟祥伟、市长张瑞书两位市级总河长以及其他市级河长率先垂范,坚持从河口到源头、从主河道到支流、从岸上到岸下,用脚丈量,自始至终。”市河长服务中心书记宋士迎对记者说。

2017年,我市在全国首批试点推行湾长制,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取缔“三无”船舶1454艘。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国内首部海水浴场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海水浴场管理条例》。

几年来,通过建立全流域治理体系,综合运用自然、物理、生态等多种修复办法,全市河湖面貌明显改观。据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李悦鸿介绍,2018年,全市1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为100%;饮用水源地和近岸海域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北戴河海水浴场水质I类标准达标率98.6%,比2015年提高6.7%,“很多年没有见到的斑海豹今年又出现在渤海湾近海区域,栖息的鸟类也比往年增多。环境好了,动物们也跟着高兴。”

除了碧水清波,在我市,蓝天白云也是市民生活的“标配”。与2015年相比,2018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3,下降13.1%,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下降20.8%,优良天数比率达78.1%,提高4.4%。

此外,实施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净土行动”,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头戏。

提到养殖场,人们以往的印象是臭气熏天、粪污遍地。在卢龙县燕河营镇燕芹生态养殖场,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棚舍排列整齐,地面整洁干净。工人们将畜禽粪便清理到一起,运送到养殖场东南角的“膜堆肥”设备里。在这里,发酵床、成品库、贮粪池依次排开。

“以前的粪便都是晾干了卖,100元钱一车。不仅埋汰,臭味刺鼻,还卖不出几个钱。去年我们上了一套‘膜堆肥’设备,每20天左右生产一批有机肥,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益。这可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养殖场负责人李小芹告诉记者,燕芹生态养殖场年产畜禽粪污2200余吨,通过实施“膜堆肥”项目,满足了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需求,同时通过“膜堆肥”技术制造出的兼具微生物肥效和有机肥效的肥料,还能够起到改良修复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作用。

2018年,我市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建率和利用率分别达到93%和77%。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地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8.5%和85%。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与2015年相比分别降低了25.4%和24.9%,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严格控制。修复主体责任灭失矿山22座,注销采矿权82宗,碣石山、栖云山整治模式取得成功。

绿荫铺就森林城

夏日炎炎,青龙满族自治县老沟村的山坡满目葱郁,去年还裸露着岩石的部分山体也被村民栽上了板栗、苹果、山楂等果树苗……村民李满对记者说:“种果树不仅能让穷山村走上致富路,也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一举两得。”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我市围绕“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果品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新增果品基地15万亩。

被誉为“大樱桃之乡”的山海关区积极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2018年向符合条件的种植户提供每亩1300元的补贴,大大调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全区新增果树种植面积3100亩。今年,山海关区计划增加经济林种植面积3000亩,持续增绿。

“一下火车,就体会到秦皇岛这‘天然氧吧’真是名不虚传,空气特别清新,在市区中穿行,满眼都是绿色,路两旁的树木齐整茂盛,花坛、草坪随处可见,隔不了多远就有一个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公园,真是不错。”7月14日,陕西游客魏女士带着放暑假的女儿国内游,第一站就来到了秦皇岛。

据了解,为了给每年6000多万的中外游客走进“天然氧吧”的美好体验,更为了给313万市民美丽健康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通道绿化、河流水系绿化、城区森林、沿海生态廊道、特色经济林等造林工程,我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提高到2018年的54%。北戴河湿地、黄金海岸湿地、石河南岛湿地、七里海湿地等国家著名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全市各种鸟类达到524种,较3年前增加30多种,被誉为中国观鸟之都。

今年上半年,我市继续巩固创森成果,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进一步加快绿化步伐,上半年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5.74万亩,“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优美城市风貌正在形成。

生态结出“富民果”

8月3日,适逢周末,卢龙县蛤泊镇鲍子沟村的葡萄架下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大家一边采摘着葡萄,一边欣赏着清山秀水。“我们这叫醉翁之意不在葡萄,在乎山水之间也。”来自沈阳的游客高女士举着手机在葡萄架下自拍,“这个小山村不仅景色美,空气新鲜,还能体验农家乐,算是来对了。”

美景美味令游客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他们悠闲地徜徉在山野之间,习习微风从耳畔拂过。驻足远望,一座座山峰,苍翠欲滴;流连近看,一株株葡萄藤,果实满枝。忙着为采摘好的游客打包装箱的种植户宋玉玲笑容满面,上午没多大工夫就卖出了七八箱葡萄。

“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一张王牌,环境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都到我们家门口来买葡萄了,自然能卖个好价钱,村民的腰包也鼓了。”鲍子沟村党支部书记万玉成说,鲍子沟村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仅有5个村获此殊荣,鲍子沟村是全市唯一成功入选的村庄。

良好的生态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为鲍子沟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建设,这个村从一个以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度假村,先后获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第二批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中国“最美收获地”。近几年,村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光介绍:“我们要借力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打响鲍子沟葡萄品牌,让鲜食葡萄种植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在我市,像卢龙鲍子沟村这样依托良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的村庄越来越多。如何让更多的村庄从“生态佳”走向“生态+”,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市委书记孟祥伟给出了答案:“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好,再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推动生态建设与全域旅游、山区综合开发、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编辑:郭小溪 戴山 李志财

责编:刘福庆

终审:马力 张晓阳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