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本地 > 文章详情
因为市委书记的一封回信,八旬老人独自驾车来到秦皇岛——想看看20年后家乡的模样
2019-08-16

微信图片_20190817234236.jpg

记者 王鸽

半个多月前,80岁的天津市民于江云收拾行囊,发动了自己的红色小轿车驶向秦皇岛,独自踏上了一次来回600多公里的行程。

老人的行囊很简单,几件衣服、一根拐杖和一封信。而这封信,正是他鼓起勇气,克服老来身体上的困顿,开始这一趟行程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封来自秦皇岛市委书记孟祥伟的回信。

如果你要问,孟祥伟书记为何会给一位外地市民写信?于江云又为何会因为这封信奔赴秦皇岛?事情还要从60多年前说起。

来到港城的

不是旅客是归人

8月9日,于江云从昌黎黄金海岸景区附近的大蒲河镇返程,结束了这趟秦皇岛的旅行。

车开上新滨海大道时,天空下起大雨,“哗啦啦”地刷洗着前方的景色,老人的眼眶也湿润了——这一别,不知何时还能再回来。

67年前,13岁的于江云也是这样,带着不舍,跟随工作调动的父亲离开了家乡秦皇岛,定居在天津。直到30多年后,他才因为一次工作机会,回到过家乡的大蒲河镇一带。

于江云的祖辈是海港区杜庄镇人,他出生在秦皇岛港的码头边上,尽管后来一直在天津生活,港城的老地名“长城马路”“开滦职工小学”却一直牢牢地留在记忆里。

到天津后,于江云上学、当老师、结婚成家,几乎没离开过,后来又进入社址在天津的《中国家庭报》,成为一名记者。

1986年,报社接到秦皇岛要开发黄金海岸邀请全国记者进行报道的消息,于江云兴冲冲地接受了这次采访任务,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

当时的大蒲河镇一带还都是闭塞的小渔村,通往海边的路坑洼不平,但黄金海岸的碧海柔沙是那么美丽,像一块即将被擦亮、熠熠光芒的金子,于江云满怀热情地写下了关于这里旅游资源的报道。

回去后,他将看到的黄金海岸发展潜力进行汇报。不久,报社的主管单位在大蒲河镇附近建了一所疗养院,留恋家乡的于江云主动申请去那里工作,一直待到了1996年才又回到天津,从此跟家乡一别又是20多年,直至这一次的归来。

市委书记信中

邀请他回家看看

再次离开秦皇岛的于江云,为何会在八旬的年纪独自返乡?两年前,他收到的一封信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7年5月,于江云从信箱里取报纸时摸到一封信,信封上印着的“中共秦皇岛市委”字样,让老人的心“砰砰”直跳,那是一封他本没想到的回信。

原来,回到天津的于江云一直忙忙碌碌。这几年,他身体不算太好,放下了手头的事,可一闲下来,就越来越想念家乡秦皇岛。

“我生活过的地方、我老家的村子,现在是什么模样了?我还能为它做点啥吗?”想到这里,于江云提笔给秦皇岛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

信中,老人提到了自己的经历和多年来为宣传家乡发表过的文章,又咨询了一个疗养院原址的问题,还给城市发展提了几条建议。

把信寄出后,于江云特别高兴,但没想会有回信,“市里很多大事要处理呢,希望他能知道有这么个老头儿关注着家乡发展就好了。”

可没有预期的回信却如期而至,于江云打开它,仔细地读起来。

“通过来信,我看到了一位身处异乡的退休记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秦皇岛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您这样前辈们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作为市委书记,深受鼓舞,也信心倍增。”

市委书记信中的言语那么真挚、恳切,又仔细地回答了他咨询的事,于江云心里暖乎乎的,看到落款处的“孟祥伟”三个字,他的泪落在拿着信的手上。

“秦皇岛作为您出生、成长和眷顾的地方,永远是您的家,家乡人民欢迎您回家走走看看。”

孟祥伟书记在信中发出的邀请,让于江云合上信纸的一刻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再回去看看。

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女儿答应有空带他回去,但事情一拖就是两年,于江云待不住了,“我已经80岁了,孩子忒忙,我不能再等她们了。”于是,老人瞒着家里,一个人踏上了返乡行程。

“家里人”的热乎劲儿

扑面而来

于江云虽然对自己驾驶技术很有信心,但单程300多公里的车程,对走路都需要拄拐的他来说十分困难。

用了快8个小时才接近秦皇岛地界,于江云又在沿海高速上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抚宁站的出口,一下高速,老人就疲惫地停下了车。

“大爷,这里不能停车。”抚宁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情况赶紧上前提醒。

“我想去秦皇岛,不知道怎么走了。”于江云把自己此行的目的告诉了工作人员,大伙儿看他满头大汗,先把他指引到了安全区,“路就在前面,先休息一会儿,咱平平安安地回家!”

于江云休息时已经到了中午,工作人员要轮班吃饭了,也给他端来一盒水饺。捧着这盒饺子,于江云十分感动,“一下子就感觉回到家了,家乡人真热乎啊!”

这一趟,于江云去了杜庄镇小部落村的老家和他曾待了10年的大蒲河镇。

在小部落村,于江云跟姑妈家的兄弟姐妹有说不完的亲情话;在大蒲河镇卜家营村,他找到了在这里工作时住过的老乡家,当时家里十来岁的孩子卜印伟,已经是村里“两委”班子成员,热情地接待了于江云。

“我们秦皇岛人多好客友善啊!一回家就不愿意走了。”于江云把这次回乡的计划拉长到了半个月,“我想好好在家里走一走。”

家乡已经美得

快认不出了

“20多年了,秦皇岛的变化有多大,这回我很有发言权。”于江云即将返程前,记者在大蒲河镇见到了他,老人捋了捋一头白发,似乎有相隔20年的画面交汇在眼前。

离开秦皇岛那一年,于江云回过杜庄镇,那时候镇里刚有了自己的经济产业,但四处仍是低矮的平房,镇中心也看不到像样的建筑。

这回,于江云把车开到了镇里,却以为还没有离开市区,“马路宽敞,大商场、住宅区都好看,工厂也很有规模,真的跟城里没啥区别。”

而在大蒲河镇,于江云有了最意外的发现,“嘿,你能想象村里也有环卫工人了吗?”

“每个村庄,都在比着谁的村容好,连堆了几十年的大柴草垛都清理了。当初去沙滩上,还有很多随意丢着废渔船和垃圾,灌到海里的污汤也能见到,这回再看,海边已经是最整洁的地方了。”于江云说。

“现在往海里一瞅,清得水下1米多深的地方都能看见沙子底。”卜印伟在一旁笑呵呵地接过话:“咱正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呢,靠着海的村也得保护好大海。”

而让于江云感触更大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你看这个镇,干部很讲实际,天天守在一线;再说普通老百姓吧,前些天天气热,各个村都给环卫工凑钱买劳保品,卜家营一号召,大伙儿捐了1万多元,这就是人心齐啊。”

“路宽了,城市阔了,农村干净了,大海倍儿清,家乡美得都快让我认不出来了。”临走前,于江云在黄金海岸边,再次给孟祥伟书记写信,一字一句地写下回家的所见所想,不时地停笔凝望,眼前的土地再次变得熟悉,可下一次相见不知时日,他想要多看几眼,再记一记。

浪涛“哗啦哗啦”地回应着“唰唰”的落笔声,那是一位深爱家乡的老人与他可爱家乡交响出的幸福乐章。

 

 编辑:郭小溪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