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新闻网 > 县区 > 北戴河新区 > 文章详情
莽莽林海筑起绿色长城——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建设纪实
2019-08-23

记者 静伟 刘宏伟 张健

引言:

1959年,牛犇等主演的《沙漠追匪记》全国公映,影片中漫漫沙漠外景,就是在当时还是一片沙海的北戴河新区滨海区域拍摄。今天,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沙漠造林,昔日茫茫沙漠已经变成莽莽林海。

行走在北戴河新区长达82公里的海岸线上,这片150平方公里沿海防护林带,已经形成广袤的绿色海洋,在蔚蓝的大海之滨,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阻挡风暴潮的绿色长城。

建国初期,在这片曾经茫茫飞沙的不毛之地,响应周恩来总理建设国有林场、让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号召,在今天北戴河新区区域沿海岸线建起了两大国有林场——团林林场、渤海林场。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林场建设者来到荒草飞沙地,住马架子、搭窝铺、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坚韧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誓让沙海变绿洲。

几代林业人战天斗地付出,一代代林业科技工作者潜心攻关、试种培育,今天,在这片蓝色海洋与绿色海洋交相辉映的生态高地,一个草木灌木乔木和丰富动物资源共同构成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开国林垦部长梁希先生这样描绘绿色中国建设愿景。今天,北戴河新区一代代沙荒植绿人接续奋斗建起的浩瀚林海,就是这一美好愿景最生动写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下,北戴河新区传承绿色发展优良传统,不懈奋斗,努力让绿色发展积淀,在全方位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旅游业、打造滨海体育健身基地、建设国际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充分发挥出绿色生态基础优势。

——搭马架睡窝铺造台田种活树

盛夏七月,69岁的王贵成依然是43年来爱树、种树、看树的老习惯,黎明的曙光里,王贵成早早就要去造好的树林里、还要去准备植树的地块儿,去看,去想,在他亲手植下的郁郁葱葱的绿林间,行走,观察,哪片林地该再浇一遍水了,哪几棵树这些日子瞅着有点儿不精神,哪些地块儿还能加密种植些新树种……南娱大道旁的绿林深处,抚摸着退休后这些年又栽下的已经长得很有气势的大杨树,王贵成,这位在北戴河新区渤海林场工作38年已退休的原林场副场长动情地说:“我干了一辈子这个,我离不开它。”

一天,从天色微明到太阳落山,一年,从春风吹拂到寒风凛冽,一辈子,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头发花白的老年,王贵成亲身经历了这片如今绿意葱茏的土地,曾经是怎样在一代代人的青春里、在一把把的汗水里、在一重重似乎不可逾越的困难里,从茫茫沙荒到莽莽绿洲。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就指出,中国最缺乏的资源是森林,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消耗大国,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林业对国家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大意义。1962年,国营林场开始建设,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办成32个试验林场,并在全国迅速推广国营林场建设试点经验。今天,全国在国土保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4200个国有林场,北戴河新区的团林林场、渤海林场就位列其中。

1976年,王贵成来到渤海林场参加工作。“你知道塞罕坝刚开始的样子吧,和那一点儿不带差的,一片沙漠。”王贵成老人说,他到渤海林场的时候,第一代创业者已经在造林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地方造了一些林。但林场整体造林条件依然十分艰苦:“那时栽树,你前头栽,后面一场风就埋上了。沙丘会走,一层一层往起扬。”“我们就挖一个个小窝窝,把小苗栽下去,再用稻草围成一个遮蔽风沙的小挡头儿,把小苗围上,防止大风吹起的沙子把小苗埋住。”就这么一点点地把树苗栽上,再提溜点儿水把树苗浇上。

那时,这里一间房都没有,住的地方就是找几根木棍支起来,搭个马架子,上面用稻草一苫,就住里面。“后来,终于有了这个三间房。”里里外外再看看这个见证着那些艰苦造林岁月的老房子,王贵成老人无限感慨地说,当年,这里四周没有现在这些树,一点儿都没有,四周都是荒沙,建起三间房,就是造林的地方离住的地方远,就建了这个办公兼歇脚的小房子,“当时这是很不错很不错的房子了。”在老人的话音里,听得出“三间房”就是一场场造林大会战的前线指挥所,就是无论多么千难万险也要在沙荒上种活一棵棵小树苗的不屈不挠。

“吃水,就是用铁锹挖个坑,用农村家里编的那种小篓子放到坑里,里面再续点儿草起过滤作用,然后就从里面舀点儿渗出来的水吃。”王贵成说,种树大会战,常常都是从天明干到天黑,那时生活都困难,林场工人吃的就是窝头、白薯、秫米粥。那时还是小伙子的王贵成,干半天活儿,到中午吃饭,从家带的两块棒子面饼根本不够吃,“好多老工人就把他们带的棒子面饼分给我吃。”王贵成说,春秋种树,夏天对种起来的林子进行抚育养护。挖坑栽树、积肥运苗,从天亮到天黑,大汗不断,“穿的袄都湿透喽,衣服后背都是一圈一圈的碱嘎子。”王贵成老人说,三伏天劳动,大汗淋漓,热得不行,要是哪天遇上一场大雨,大家都欢天喜地在大雨里欢呼“可凉快凉快啦”!

海边风沙地,盐碱大,降低沙土盐碱度,栽的树成活的可能性才大点儿,林场人在反复种苗摸索中找到了“好办法”,就是“调台田”。在一片荒沙滩上,一锹一锹填上土,把低洼的地方垫起来,形成有效降低盐碱有助于种活树的“台田”。春秋忙种树,夏天忙林地抚育,所以调台田的活儿都放在冬天进行。“冬天调台田,都是光着膀子干。”王贵成说,干到中午吃饭,带的窝头、白薯都冻得梆梆硬,一啃啃出一道牙印儿。晚上回马架子,就在铺的稻草上睡。苦不苦?累不累?值不值?“党信任咱,把林场成立起来,让咱们来干,咱就得听党的话。”王贵成老人说,那时,从来没有一个人想挨不挨累、吃没吃亏,“就是一心想着把这棵树怎么栽活喽,怎么能让这块地儿绿起来。”

生产工具有什么?除了铁锹就是铁锹。“那时林场趁一头毛驴!”王贵成欣喜地回忆起,栽树拉树苗,毛驴贡献大,那时林场工人心中有很重要的“二老”就是“老毛驴、老榆树”,老榆树是第一代林场人在最艰苦环境中栽下的第一批生长比较好的树。植树造林,“人学毛驴,栽的树要学老榆树。”坚韧勤恳的林业人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在艰苦瘠薄的沙洲上栽活了一棵棵槐树苗、榆树苗、杨树苗、柳树苗。

“我们还不是最艰苦的。”王贵成老人说,“国有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才是最艰苦的。”

72岁的李吉生老人、潘家旗老人、73岁的金岩老人是建设团林林场的第一代林业工人。1963年,三人作为天津下乡知青,来到团林林场参加沿海防护林建设。

李吉生老人回忆说:“我们学生们刚到林场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一片的荒沙。”当时林场的固定资产就是猪圈、牲口棚、毛草房,老牛破车疙瘩套和煤油灯。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像样的道路,一切都要白手起家。潘家旗老人说,刚到林场,到处是荒凉,没有住的地方,女生就住到焦庄林区老百姓家,男生就住焦庄林区的养猪场,“一排排用石头砌起来的养猪场,没有顶,我们就用稻草编成盖,下面铺上稻草就当床。没有门,就用绳子和稻草做个帘子挂上挡风。”

固沙造林,就是在流动的大沙坨峪上造林,“团林林场的吴家铺林区,沙坨峪有几楼房高,想看到沙坨峪的顶儿,得仰脖儿使劲往上才看得到。”潘家旗老人解释说,沙坨峪,就是大风积年累月吹起的一道一道的大沙山。“建国初期有部电影叫《沙漠追匪记》,电影外景就是在当时还没有林场造林的沙海里拍摄的。”李吉生老人说,看看这部电影,就知道当时海边这一带有多荒凉、一道道的沙坨峪有多壮观。

“在沙坨峪上造林,要从沙坨峪的最外围靠近海边的地方造起,因为风从外往里吹,植树固沙要从最外围开始,一道沙坨峪一道沙坨峪地往里来。”金岩老人说,为了让沙坨峪快点儿绿起来,团林林场开始造林大会战,“每天我们都要背着树苗一步一步往沙丘上艰难地搬运,一捆树苗,大约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运到种植点。”李吉生老人说,背树苗爬沙坨峪的时候,有的地方可以走着上去,一步一个沙坑,有的大沙坨根本走不上去,只能爬着上,沙子松软,爬两步退一步。树苗和稻草都要靠人背肩扛,一般都是先背到较平坦的丘间地,再背到需要种树的地方。金岩老人说,那时她们一起来林场的女生都不到20岁,每人一次背三四捆树苗上沙坨峪上攀爬,沙坨又高又陡,“背着树苗往沙坨子上爬,脑瓜子上前使劲,脚丫子上后出溜。”金岩老人说,背着树苗登沙山,全力向上使劲,一走一陷,连人带树苗一劲儿向下出溜。“冬天,翻沙坨峪植树,风一刮就像刀子在脸上划一样。”金岩老人说,那时,林场的姑娘们都和男同志一样干,谁也不甘落后。

在流动的沙丘上植树,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大面积固沙造林从每年深秋季节开始,先选择比较平缓的迎风坡和沙丘边沿,植入截了干的洋槐树苗。“我们都是俩人一组,男的挖坑,女的放树苗,和我一组的男同志挖好了树坑,我赶快就往里放树苗,回填好,赶紧用脚踩实,又跑到下一棵的地方,挖坑、栽苗。”金岩老人说,没人督促你必须这么快干,但是大家心里都是一个劲儿,快快干,快快栽,让沙坨峪快快绿起来。栽好树苗,再在每株树苗前埋一束稻草,这是固沙造林关键的一步,也是大家集体创造出的好方法。“在树苗还没成活之前,稻草围固着苗根不被大风吹出来,那一片一片金黄色的稻草束,就象是给沙丘穿上了靓丽的裙装。”在金岩老人的回忆里,听得出最艰难困苦的沙荒植绿岁月里那种誓要绿化祖国山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背稻草在沙坨峪上打“井”字,是为了更好地固沙护树苗,“大风呼啸的冬季,我们还要在多个风口处重新补埋稻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李吉生老人说,就是要确保栽下的树苗来年春天有较高的存活率,当时,每年光是靠人力运送的稻草就有十几万斤。冬天,沙坨子都冻上了,背着稻草向上攀登,一步一滑,“回来可就快了,从沙坨子上头,就跟现在滑雪滑沙似的,一出溜就到沙坨子下面啦。”金岩老人笑着说,沙荒植绿的岁月就是这么苦中也有乐。经过一年生长,第二年春天,一片一片绿油油的小树苗,带给了大家惊喜,也带给大家新的希望。沙丘前沿有了绿色的挡风墙,再逐步往沙丘的上部推进。第二年秋天,就在这道绿色防线后面,再开始造林、埋草。就这样年复一年,向沙丘的顶部推进,实现对一道沙丘一道沙丘的固沙造林。“固定一个沙丘至少要三到五年时间。”李吉生老人说。

那时,每天爬沙坨子挖坑种树,中午不休息,秫米粥、白薯、白薯面窝头,都是食堂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水、一头干粮,送到地头。“‘黑桃A’是最好吃的。”潘家旗老人笑着解释说,“就是白薯面窝头,因为有点甜,大家认为是所有干粮里最好吃的。”那时,林场工人每人每月粮食定量男的30斤女的29斤,干重体力活儿,油水又少,根本不够吃,林场就号召职工自己动手种庄稼。种庄稼都是在沙坨子上,“在沙坨子上种庄稼,是为了防止遇有雨水会淹了庄稼。”潘家旗老人说,冬天在沙坨子上开荒种地,沙坨子都冻上了,就用镐头一镐一镐地刨,苞米、高粱都自己种。“冬天干活一身汗,没水喝,沙坨子刨到深处,就能看见水了,就用铁锹撇点儿喝解渴。”金岩老人说,干累了,大家就到沙坨子两旁低洼的沟里,互相抱着取取暖、歇会儿,赶快接着再干。撒完种,还要拉磙子把翻松的浮沙土压实,这样利于保墒,可以让种子和下面的湿沙土贴近,便于种子发芽生长。石磙子很沉,都要靠人力用绳子拽着使劲上前拉。“我们还学会了用紫穗槐的条子编成‘盖’。”金岩快乐地回忆,压盖,就是一人在前面赶着牲口拉,一人踩在盖上面靠体重来压实翻松的沙土,“这样比人工给播下去的种子覆土效率要高得多,我们家金岩是压盖的好手儿。”潘家旗老人幸福地笑说他和金岩就是在林场植绿的岁月里成为了一辈子的恋人。

那时,常常都是今天种好了一小片,转天早上兴冲冲地来种下一片时,发现前一天种的树苗都被风吹趴下了,还得重新扶正、栽好。肩膀、双手、双脚都磨肿了,出血泡了,大家互相鼓励着,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1964年,为增加瘠薄土壤肥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团林林场开展积肥夜战。上河沟里挖河泥,挑灯连夜干,冬天的河沟,下面冰冻拔骨,挖河泥积肥,冰水常常灌到靴子里,刺骨地寒冷,但为了来年开春有足够的肥料保证植树成活率,男同志装肥,女同志卸肥,干到夜里12点、干通宵是常事。“林场刚建设时,没有任何通信条件,有了紧急的事,就靠骑拉树苗的马去场部送信儿。”潘家旗常常被委以这项重任,早晨骑马从林区走,到场部办完事,早了,就连着往回赶,晚了,就在场部吃口饭再赶快回,回到林区,天也差不多就黑了。潘家旗老人说,后来,为了改善通讯条件,1964年,林场开始架设通讯线路,他参加沿海岸线通讯线杆的搬运、架设工作,两人一组抬杆子,重重的电线杆真沉啊,“我们大家都咬着牙一根一根地搬!”潘家旗老人说,就这样,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整个林场从南到北,手摇电话机终于通了!”彻底结束了林场骑马送信儿的历史。

“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辛勤栽种,防沙林带在我们眼前成长起来,越来越宽、越伸越远。”那些沙荒造林的火热岁月在李吉生、潘家旗、金岩三位老人心里留下的是永生难忘的壮怀与激情。“干了十几年,荒芜的沙丘终于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洋槐林地,有了开满槐花的槐花海,有了弥漫在空中的幽香。还有现在黄金海岸旅游区的绿色林带,都有我们当年的奋战成果。”回忆年轻时代的沙海造林岁月,年逾古稀的李吉生、潘家旗、金岩三位老人充满壮志已酬的欣慰与感怀。这种欣慰与感怀,就是整整一代林场开疆拓土者绿化祖国山河人生最高价值实现,这个价值用王贵成老人的话说就是“我们在盘古开天地就不长树的地方种活了树”!

——创造创新爬坡过坎建设绿洲

每年5月,北戴河新区浓密的沿海防护林带就迎来了槐花盛放的季节,一串串、一树树、一波波,洁白柔美的槐花开满绿意盎然的林海,30里槐花海,30里槐花香,海浪、花香和着阵阵松涛,在晨光初照中、在渔歌唱晚中,悠然舞蹈、歌唱。

这是前辈辛勤汗水栽给后人的生态家园。

团林林场、渤海林场两大国有林场刚开始沙荒种树之时,林业技术人员就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经过踏查、试种、观测,决定采用槐树、柳树等先锋树种作为第一代造林树种。所谓先锋树种,就是别的树还不能生长的比较恶劣的环境,它能打先锋生长。随着先锋树种的生长,自然环境改善,别的树种才有可能生长。在团林、渤海两大林场建设之初,一代代林业建设者种下的槐树,就是北戴河新区现在所拥有的30里槐花海。

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建设伊始,一代代林业建设者管理者就凭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解决发展困难、破解发展瓶颈,为民造绿,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基。

栽植槐树成功后,为丰富树种、丰富景观、增强沿海防护林抗击病虫等灾害能力,团林林场、渤海林场的林业技术工人就开始试种杨树,刚开始是当地杨树。为了尽快提升沿海造林林木蓄积量,更快形成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能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场人多方了解寻求,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了生长比较快、抗性强的北京杨。

这批北京杨种植几年后,还是因为沿海沙土地土壤瘠薄、肥力跟不上,这些北京杨后期就变成了年龄大、个头小、生长势弱的“小老头儿树”。积极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利的林木状况,在团林林场、渤海林场,林业技术人员在努力学习新技术中寻找到了解决办法:从根部伐掉“小老头儿树”,利用原树已经形成的庞大根系,在上面嫁接生长快、抗性好的毛白杨。这种办法实施后,新嫁接的树不仅爱活,长得还快。同时,两个国有林场还种植了一批林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甄选出的在沙地上长势较好的山海关杨。现在,团林林场和渤海林场的大批毛白杨、山海关杨都是那时改造更新种植的。

到1992年,今天北戴河新区区域内的沿海防护林结构已经比较稳定,生态效果以及森林景观效果都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

“但此时树种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树种就是槐树、山海关杨和毛白杨。”时任秦皇岛市林业局林业站站长的刘志新说,如果按大类说,就是槐树和杨树两大类,还是太少。森林讲究多样性,太单一,一是景观不好看,二是生态效果也不好,“作为林业技术工作者,我们总在琢磨怎样来丰富沿海防护林的树种。”刘志新说,当时除了尝试引进白蜡等一些阔叶树外,还积极探究引进针叶树,看看松树这种针叶树在海边种植是否可行。但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多林业专家都反对。因为,大家都知道,松树都是喜欢微酸性土壤,而秦皇岛北戴河沿海都是碱性土壤,海风海雾里还含盐碱,盐碱土、含盐碱的海风海雾,“海边种松树根本不行”是从专家到所有人给出的定性结论。

但是,到底真的就不行吗?刘志新继续查阅大量资料,资料显示,日本、美国的海岸线都有松树,辽宁兴城、大连以及山东青岛、威海的海边也有松树。进一步仔细考察得知,这些松树都是从日本引进的黑松。在河北渤海沿海区域到底能不能也可以种植黑松?刘志新专程跑到中国林科院,咨询一位叫马常耕的老林业专家,老专家回答说“可以的”,但为了保险起见,建议先做小规模试验。

“1992年,我就从辽宁兴城买了100斤黑松种子,在山海关林场开始育苗。”刘志新说,经过两年育苗,1994年春天,开始用培育成功的黑松苗造试验林。到1996年,试验林成长良好。至此,事实证明,这种松树也能在北戴河沿海防护林带建设中栽种。从此,团林林场、渤海林场等沿海防护林区域开始规模化种植黑松,总量达到上千亩。北戴河新区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种植黑松树种终于探索成功。

从大规模种植黑松投入沿海防护林建设,到今天,这种在河北沿海地区表现出很强适应性的黑松树种,还成为北戴河新区渔岛等景区丰富景观树种的普遍选择。

一项就是要求根问底的树种适应性探索,使黑松成为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鼎力树种,进而成为北戴河沿海区域绿色城市景观建设的普选树种。

大规模沿海防护林建设,树苗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资源,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依靠自己的林业技术力量,摸索、试种、培育,团林林场和渤海林场从起步建设开始,就把苗圃建设作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

在渤海林场苗圃,黑松育苗床被技术人员打理得平整如松软地毯,渤海林场党支部书记宋国涛说,土地平整完后,开始撒种,等到小苗长有3寸多高,再把它们移植到林场配置了营养土的营养钵里,3年时间能长到80厘米至100厘米高,4亩地能育苗400万株。林场苗圃培育出的这些苗木,一部分供林场自己使用,一部分形成市场销售,林场苗圃培育的白皮松、银杏、海棠等树种树苗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呼声。在一片近60亩的洋槐苗和松树苗一起栽培的苗圃地里,满怀栽树种树绝技的宋国涛自豪地说,两种苗种在一起,槐树苗长大了就可以起走,松树苗长大了,密的间走,“这种育苗方式可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育苗率,节省育苗成本。”先后在团林林场和渤海林场工作多年的宋国涛说,本地育苗、本地栽种比外购苗木栽种成活率及适应性也要强得多。所有这些行之有效的育苗栽植办法,都是林业技术人员在林业生产实践中一点点钻研摸索出来的。

“通过这种自力更生的发展方式,林场能积累一定资金,投入循环发展。”宋国涛说,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渤海林场和许多国有林场一样,面临大规模林地需要深度管护、防护林建设需要新增树种、有限经费明显不足的发展困境。这种情况下,渤海林场积极实施内部挖潜,发展苗圃产业,一方面为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优质种苗,一方面通过苗木培育形成市场销售,增强林场发展自我造血机能,积蓄可持续发展后劲。

在团林林场,随着2014年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深入推进,林场苗圃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更加良好的排水系统;近千亩苗圃全部完成厚达三四十公分营养黄土垫土;对黑松栽植穴进行全面换土,提高栽植黑松苗保水保墒能力;更大规模栽植培育多品种树种新苗木……“如今,团林林场苗圃中,黑松、金丝柳、垂柳、速生柳、馒头柳、杨树、海棠等等多品种优质苗木,不仅可为沿海林带更新提升提供充足苗木,还能为附近区域城乡绿化所需优质苗木提供鼎力支援。”团林林场场长李继红介绍说。

建设绿色长城,必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北戴河新区工、管委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思维,创造性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尝试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来。

2002年开始,团林林场、渤海林场就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及有关林业政策,深刻领会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精神,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加到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来。以团林林场为例,林场副场长赵志坡介绍说,2002年至2010年间,林场将自有力量有限还未能实现造林的部分宜林地对社会承包,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沿海防护林建设,共造林一万多亩。这一创新举措,有力助力了林场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社会资金办林业,大大增强了沿海防护林生态保护功能,提升了城市森林覆盖率,走出了一条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新路子。

如何通过建立新的政策机制,促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沿海基干林带改造提升过程中,北戴河新区工、管委指导团林林场和渤海林场积极探索流转宜林土地造林,进一步提升沿海防护林规模生态效益。

在渤海林场,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经北戴河新区工、管委组织人员对南李庄、东苏撑子、西苏撑子、沟湾、小蒲河、都寨6个村庄进行土地流转,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林场负责实施绿化造林。渤海林场三年土地流转造林达5361亩,栽植柳树、白蜡、金叶复叶槭、丁香、海棠、紫叶李、樱花、碧桃、柏树、五角枫、法桐、毛白杨等苗木达33.15万株。

与此同时,团林林场也按照北戴河新区工、管委部署,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积极开展流转土地造林工作,在新区大蒲河管理处、团林管理处,三年累计流转土地造林4400亩,新栽植柳树、白蜡、海棠、玉兰、毛白杨、法桐、金叶复叶槭、油松等丰富树种,让沿海防护林森林景观更加美丽缤纷。

今天,在团林林场、渤海林场的广袤林地间,土地流转造林新栽植起一片片连绵的柳树、白蜡、海棠、玉兰、毛白杨、法桐、金叶复叶槭、油松,形成了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抗击风暴潮、呵护一方美丽生态更加坚强的生态屏障。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片片美丽的新林带让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更加辽阔壮美、浩瀚迷人。

——60载岁月风雨兼程树木树人

这个炎热的夏季,进入北戴河新区渤海林场,一个别有洞天的森林公园成为骑行者、徒步者的美丽驿站。深入森林之中,只见樱花、海棠、玉兰,桑树、山楂树、板栗树、银杏树,多树种乔木形成有节奏栽植,“经济林木秋天结满桑葚、山楂,就是采摘园。”渤海林场党支部书记宋国涛介绍说,除了乔木,林场还在林地间种植了薰衣草、卫矛等色彩、形态多样的灌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春夏有花、秋冬有绿的开放式森林公园。”宋国涛说。

让一代代林业人建起沿海防护林形成的绿色生态,更深入地惠及人民群众,让森林成为市民百姓和广大游客亲近自然、享受美丽生态的好去处,新时代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升中,森林公园营建成为北戴河新区规划建设惠民生态空间一大亮点。

所有这一系列生态建设亮点均在北戴河新区新的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总体部署中整体规划、陆续实施。

经过几十年建设发展,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一些林地林龄较长、树种相对单一,一些地段随着树木自然生长周期出现老化现象,抵抗台风能力降低,一些林带林相杂乱,景观效果减弱。

全面投入新一轮沿海防护林建设,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质量,2014年开始,北戴河新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林业部门支持,全面系统制订全域内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规划,优化林带结构,加快未合拢段造林步伐,团林林场、渤海林场全区域系统性林地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展开。

团林林场、渤海林场在国家林业局和北戴河新区工、管委指导下,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改造提升方案,现场调查、科学分析,编制完成《北戴河新区团林林场渤海林场沿海基干林带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秦皇岛沿海退化基干林分基本情况为依据,明确退化林分改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技术方案、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根据《实施方案》,按照河北省林业厅和秦皇岛市林业局安排部署,团林林场、渤海林场聘请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规划设计院,编制《沿海基干林地带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作业设计方案》,确定沿海防护林改造总面积及分年度推进实施工作目标。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北戴河新区两大国有林场干部职工认真遵循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律,有序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工程。

在可谓二次创业的大规模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热潮中,团林、渤海两大国有林场全体干部职工、林业技术人员传承发扬林场人勇于克服一切困难、为祖国和人民植绿造绿的战斗精神,科学选择更替树种,采取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等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改造提升方式,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推进苗木杀菌、起台田、挖排水沟、土地平整、种植土回填、树根清理、苗木种植、苗木支撑、简易林间道路建设、打井等多头并进的林场改造提升工程。优先选用洋槐、毛白杨、白蜡、火炬、金叶榆、黑松等适应沙地、盐碱地的乡土树种和优良树种,有力确保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达到最佳防护和绿化效果。

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统领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系统工程,北戴河新区工、管委将沿海防护林改造提升系统工程,与为人民群众提供森林公园等新形式生态共享空间相融合、与传统乡村转型发展相融合、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融合、与打造滨海体育健身基地相融合、与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相融合,沿海防护林新一轮大规模改造提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建设为支点,融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北戴河新区范式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北戴河新区中保绿都心乐园,是北戴河新区最新引进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农业产业转型与康养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王贵成是这里特聘绿化顾问,负责项目园区草木、灌木、乔木立体绿化美化工作。站在过去几十年植绿战斗新起点,举目四望漫漫绿洲,王贵成老人感慨,有了从前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才会有今天沿海防护林护卫下不被风沙侵蚀的大片良田,才会有一方百姓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才会有今天优良绿色生态下传统农业与现代康养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可能。

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成为北戴河新区确立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最大的自然禀赋自信。2016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批准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北戴河新区成为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三年发展建设,示范区已签约生命健康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达412亿元。国际健康中心联合贝勒医学院在这里开展CAR-T等细胞治疗,美国旧金山医学院沈社华团队来到这里建设国际生殖医学中心,德国潘纳茜诊疗中心、利用世界前沿医疗技术治疗肺癌的普拉德拉医院先后到来……纷至沓来者,无不是看中了北戴河新区最有利于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应用的绿意葱茏生态环境。

良好绿色生态之中,滨海体育健身基地建设乘胜前进:一条长达6.7公里的森林休闲绿道穿行浩瀚森林,随地势修建的红色慢行路形成了人与森林紧密相融的生态景观廊道。一年四季,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来到这里,徒步、骑行、慢跑、轮滑,在绿林掩映中尽享运动之美。浩瀚森林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也让北戴河新区成为国内各类体育赛事和竞技运动首选地:2015年全国城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2018年全国帆船冠军赛、“阿那亚杯”超级马术大奖赛、2019年全国青运会帆船赛、2019年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第七轮比赛……越来越多高水平体育赛事因美丽的绿色生态纷纷到来。充分发挥森林体系建设形成的生态优势,打造滨海体育健身基地,恒博华贸国际网球中心室外球场投入使用,河北省体育训练基地、蔚蓝海岸体育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良生态环境之中的北戴河新区滨海体育健身基地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现在,王贵成老人一年四季的退休作息时间表中,早出晚归,在日头下、在田野里植绿护绿,依然是生命时间表中最重要内容。每天中午,林地间一个简易铁皮房,就是午饭后“伸伸腰”的好地方,“做梦都在想哪棵树咋样了,哪棵树有点啥毛病该咋治。”王贵成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林业生产条件这么好,各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各种的技术办法,我们老一代林业人更有责任有决心“一直努力下去”,把绿色家园建设得更美。

60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一代又一代林业人艰苦奋斗培植起绿色发展坚实基础的顽强精神,正在成为北戴河新区新时代、新长征不断创造新业绩强大的思想精神内核。

习子兵是团林林场第三代建设者,爷爷习桂是团林林场第一代建设者,1974年,爷爷退休,父亲习广和来到林场,接过爷爷的班。1998年,习子兵从部队退伍,带着一身刚强作战本领回到家乡,在多项可以选择的工作中,最终毅然选择了爷爷和父亲工作战斗了一辈子的团林林场。

植树、护树,严冬的黑夜,为保护很不容易长大的树木不被偷伐者侵害,习子兵和队友们天黑之前就到达隐蔽值守地点,每个人用铁锹挖一个守卫坑,再找来干树枝和茅草放到坑里点燃,“把坑烧热乎,再埋上沙子保温,这样在里面蹲守,好抗住整夜的寒冷。”往值守坑里一蹲就是一夜,习子兵说,穿着棉袄棉裤和厚厚的棉大衣,半夜还是被冻得透透的。但就是凭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保护国家森林财产的精神,抓获盗伐树木者,有力地震慑了盗伐森林犯罪,保护了国家森林安全。“我儿子当兵回来,我让他也像我接过爷爷和父亲的班一样,当一名林业人。”习子兵说,从小耳濡目染爷爷、父亲种树、护林,在那份执着坚守中对森林的爱与责任,“就这样一直传承下来”。在习子兵的话语里,听得出这片土地上第三代林业人,在他们心中,绿色家园的建设情怀依然如父辈一样,深厚,坚韧,无坚不摧。

“这几年,我们新开口林区一到鸟类迁徙季节,你去看吧,丹顶鹤、白鹭、灰鹤,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儿的鸟儿,都可漂亮了,叫得都可好听了……”习子兵诗意地描绘说,新开口林区已经是摄影爱好者的观鸟胜地啦。“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就更多了,兔子、野鸡、野鸭护林巡林路上随处可见。”从爷爷、父亲,到习子兵,整整三代林场人奋斗建设起来的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已经成为鸟语花香、植被茂密、野生动物快乐栖息的生态乐园。

“这样的森林系统就是高质量的森林系统。”林业专家给出评价,今天的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带,已经从树种多样性,发展到各种丰富草类、灌木共同形成的植物多样性,进而形成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生态建设作坚实基础,维护高质量生态环境,必须保护建设好82公里海岸线沿海防护林带。”众志成城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北戴河新区凝聚共识、万众一心、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机关干部、驻秦官兵、大中专院校师生都来帮着造林。”宋国涛说,从2014年春季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大规模改造提升工程开始,秦皇岛公安边防总队官兵就来到渤海林场参加义务植树。每年春季的植树造林大会战,从新区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师生、社区百姓,全都在北戴河新区工、管委统一调度下,有组织、分期、分批,在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来到林场,在生态脆弱提升带进行义务植树,“年年都是这样,形成惯例了。”宋国涛欣慰地说。

今天,生态功能强大的北戴河新区沿海防护林带,就是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绿色家园建设战役取得的胜利成果。穿行在浩瀚的海岸森林间,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以“公益林”“劳模林”“青年林”“红领巾林”“教师林”“巾帼林”等命名的大片大片公益林,这些公益林一片连着一片,从脚下的土地伸展开去,向着远方,向着天边……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开国林垦部长梁希先生描绘的生态中国建设愿景,已经在北戴河新区82公里海岸线上书写出又一部浩瀚壮美的生动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下,让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建设起来的优良生态,成为更广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产业发展优势,进入新时代,北戴河新区继续传承发扬荒漠造林开拓创新精神,充分依托绿色生态优势,谋划建设国家级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努力建设“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转化基地、中国北方生态宜养地、滨海体育健身基地、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健康中国建设正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生态高地上,一路探索、攀登,创新前进。

 

采访后记:

有一种精神血脉相承

在李吉生老人、王贵成老人从箱底捧出他们珍藏的老相册中,我们看到那一张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里,他们英姿飒爽地,在植树的沙丘上、在育苗地里、在积肥大会战中、在赶驴车驾马车运送树苗的烈日下,在茫茫沙漠中,奉献无悔青春,种下点点新绿。在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的岁月长河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成了布满皱纹的脸庞,还有照片主人公身后的背景,从漫漫沙荒到点点绿色到绿树成荫。

青丝白发间、沙荒绿洲间,一种精神在老一辈、在新一代、又新一代林业人的内心深处,坚韧生长、源远流长。这种精神之根,就在林业技术员刘志新苦苦求索背回的一麻袋黑松子里,就在王贵成老人退休而种树护树不停歇里,就在习子兵严寒冬夜护林护绿的彻夜守卫里,就在新时代永续奋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项创新探索里……

根深而树茂,今天,在奋进新时代的漫漫征程中,在建功新业绩的绿色沃野上,这种精神,正在激励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不畏任何险阻一路繁花走向更加辉煌的金秋。

编辑:王剑猛 

秦皇岛新闻网报料:0335-3912131,秦皇岛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